我是许柏泉,一位扙朝之年的老职工,在市一院的抚育下,在传承传播祖国医学的领域中,艰辛拼博六十多年,旨在“百年医心,健康为民”,守杏林初心,解民间疾苦。今天,仅以此文,向市一院百年院庆,作一次系统性的回顾汇报,感恩市一院的精心培养。
下面,我追忆医海寻梦生活中的几个小故事。
一、走进医学殿堂
1. 我是于1940年9月生于苏州养育巷,微信昵称“九龙吐珠”与此有关。父亲是一名苏州旦报馆的印刷工人,母亲是一位小学教师,听说是一位进步女性,两人的结合可能与当时苏州的学生运动有关。由于社会动乱,外祖父家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加上战事频发,父母亲带上我到祖籍昆山张浦古镇避难。祖母王惠媛,是名医王清嘉的长女,舅公王慰伯在1934年由国学大师章炳麟(章太炎)亲笔荐书去上海行医。1945年因病返回昆山旧居(南街6号)悬壶济世。社会名流慕名而结交者,有同盟会元老曹亚伯、柏文蔚、章太炎以及石英、吴兆麟、邓文辉、薛驾弼,邑人蔡望之,徐祖诒等先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数度来昆,专访舅公王慰伯,并赠他“进德堂”匾额一方,足见舅公在当时知名度很高。小时候因家庭生活拮据,祖母常带着我去舅公家,依靠舅公济助牛痘疫苗,我亦常随祖母,穿街走巷为百姓种牛痘,维持生机。到我渐渐长大,舅公、伯父王正公陆续送给我一些医学书籍,印象最深的是三本古典医籍。一本是康熙年间出版的《汤头歌诀》,距今三百多年。一本乾隆年间出版的《内经知要》,距今二百多年。另外一本光绪年间出版的《本草便读》,距今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近代著作《正斋医稿》,由伯父王正公撰写,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亲笔题写书名。我有幸于1962年步入中医这个神圣殿堂,昆山市文广局副局长王清先生说:如果说祖国医学是一座博大精深的宝藏,那许柏泉则是一位不停跋涉的觅宝人。
2. 1991年,我有幸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为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郑绍先的学术继承人,因继承工作的需要,我从市一院调到市中医院,担任市中医院名老中医继承科主任。经过5年之久的工作,1995年9月,我完成任务后调任回市一院。
我的主要任务是理清昆山郑氏妇科二十八世的脉系。为此开始了艰苦的查阅档案、昆山县志、苏州府志、上海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目录,收集郑氏妇科家谱(昆山、陆家、周庄)、走访相关人士(秦士一、李觉民、张济民、马一平等)足足花了半年时间,我终于完成了《昆山郑氏女科世医考略》,得到了江苏省卫生厅、中医管理局的高度关注(有信函)、南京中医学院医史教研室主任吴云波教授于1992年5月4日亲笔来信,作了高度评价。《江苏中医》编辑顾咏源先生对此作了修改意见,论文发表在《南京中医学院学报》、上海《杏花中医文献杂志》,成为揭开昆山郑氏妇科神秘面纱的第一人。之后,马一平先生发表几篇文章,内容更完整,但在时间上可能比我的论文发表晚上一段时间。
从医是一条为他人献身的路,不仅需要从医者献出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精力,也必须献出自己全部的时间,继承工作期间,白天跟随导师,晚上书写读书笔记。三年中,跟随指导老师实践302天,自行实践635天,自行安排自学和研究的时间不少于3300小时,并写下了各类读书笔记20余万字。经常忙到“子夜”睡,寅时即起床,在资料总结中,想到了一段好句子或几个精彩的文字,马上起床记录下来,以防遗忘。由于操劳过度,一次因咳嗽、胸痛、发热(38.7℃)胸片提示肺炎,白天坚持工作,晚上在家治疗,因夫人是市一院内科护士长,我也算享受了一次特殊护理。又有一次因劳累导致痔疮复发,肛痔便血、疼痛难忍、坐立不安,但还是坚持过去。记得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有句话:小车不倒只管推。
二、恪守职业道德
我从医已有六十多年,逐渐确立两个观点:一是医务工作者给病人治疗不是恩赐,而是对人民履行的职责。二是医生的工作,不是为了得到病人的报答和感激才去帮助病人的。
所以不论地位高低,只要是求医的,我都会认真对待。无论情况发生多大变化,工作有多么繁重,决不因为本身的疲劳而有懈怠,决不因个人的心情不快而面示怨怒。长期以来,我已养成把最后一位病人送走才下班的习惯,早上提前半小时上班,有时晚上忙到八、九点钟才下班,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中饭、晚饭就在诊脉台边上吃盒饭,从来没有丝毫“懈怠”、“怨怒”的情绪产生。热情接待从四面八方来的病人50多万人次,无偿加班8000多个小时,在医院工作期间,每年无偿上门服务100多人次。
三、时间铭记每个瞬间
1. 提高服务水平、扩大服务功能,以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为导向,以博大的爱心与病人建立起一座心灵的桥梁。
1997年一天,忙了一天到下午6:30才脱掉工作服,刚走出工作室,准备关门,只看到一位穿着很乡气的女性挽着老公急急向我跑来说:“医生帮帮忙,再请你看一个人”,她甚至要跪到地上。我怎么能忍心放弃这样的治病机会,病人徐先生(化名):因肾结石住在外科病区一周,今天又因肾绞痛,汗水直往下流,想用中医排排结石,经过精心的治疗,半个月后排出一粒桑椹大小的结石,解除了病人的痛苦,至今提起这件事,病人家属沈女士(现年50岁)还称我是一位“恩人”。
2. 还有一件事,我也记忆犹新:1996年5月,范先生(化名)因阻塞性黄疸到上海医院作胆囊切开取石,胆总管—空肠、空腔—空肠吻合术,并发现胰头有一个肿块,黄疸指数当时350单位,术后降到190,这个病人在上海已判“死刑”。回昆后我采用了中药治疗,出现了奇迹,病人起死回生,患者黄疸黄里透黑、有腹水,B超发现胆囊窝区肿块76mm,用大柴胡汤加山甲、山茨菇、蛇舌草、姜黄、鳌甲等,调治很长一段时,直到2015年这位已在阴阳界河上转了一圈儿的范先生,仍健康地活着。
3. 现代女性,由于诸多因素,如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心理压力、生育现状、人工流产等因素,促使女性机体生命节律发生絮乱,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造成雌激素水平不平衡,进而导致闭经、痛经、不孕不育,我经过五十多年的临床实践,改变传统的思维方法,治疗许多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人,取得满意效果。
2012年有一位上海宝钢过来看病的张女士(化名),每次隔夜赶到昆山,轮到她看病都在中午,我就利用吃中饭时间,为她悉心诊治。她得的是子宫腺肌症,每次月经期腹部剧烈绞痛,简直要在床上打滚,直冒冷汗,伴腹泻,上海医院医生建议把子宫切除,但病人不愿意,抱着一线希望,赶到昆山就诊。我对病人作了详细检查,并查阅B超报告和相关资料,认为这是由于死血(瘀血)凝结胞宫,瘀血流注经脉、脏腑所致,若按一般的活血化瘀药已难以使之消散,根据郑氏《济阴万金书》桃花散合抵当汤治疗半年,基本痊愈,随访三年,无反复。
四、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
1. 凭着自己对事业的忠诚与良心,对社会与人生的感觉,遵循不可违背的信念,埋头耕耘自己的园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
1991年,我有幸被二部一局遴选为全国首批500多名老中医药专家郑绍先的学术继承人。江苏省卫生厅、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文于1991年7月1日在南京举行江苏省名老中医继承工作拜师会,可就在前一天,接到了上海医院治丧委员会发来的信函,通知伯父王正公因病医治无效,突然去世。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该如何选择,东去上海还是西去南京?我深感继承工作的重要性,选择了江苏正受洪水影响的日子,乘上西行的列车,经过苏州的白洋湾,顾目两茫,田野一片水茫茫,火车的半个轮子也只能在水中慢慢缓行。事后,我二次收看了上海电视二台有关伯父王正公事迹视频,心里感到很内疚。
1992年,正值我忙于撰写《昆山郑氏女科世医考略》的关键时间,任务相当艰巨,却接到了岳丈打来的电话,称外婆年老多病,不幸去世。我又该如何选择?我想家事再大是小事,继承工作的小事也是大事,毅然决定留下做我的继承工作。
2. 还有一件事,发生在1973年,我有一个初中老同学顾先生,毕业于南京地质学院,工作在湖北武汉一家科研单位。他的老母亲生活在昆山,因突发脑溢血,住在我们医院,他第一时间赶到昆山请我帮忙。病房医生决定转苏州医院抢救,我以老同学和医院一名医生的双重身份,陪同前往。病人住进医院,顾先生又急于通知其在苏州的姑母,然而就在他离开病房不久,病人病情突然变化,不幸离世,医院护士提出要作尸体护理,我只能充当家属子女操办一切事宜,包括为尸体擦身、换衣服。至今,好友提及此事,热泪满眶。
五、从“杂”家到“专”家
1. 刚出道,我究竟属哪一个科,很难说清这个问题。我的舅公专治伤寒杂病,我的伯父王正公擅长治疗呼吸道疾病,我曾总结了昆山王氏世医治疗呼吸道疾病的经验,归纳为四句话,16个字:疏肺透邪、因势利导、制源畅流、治病求本。在治疗呼吸道疾病的过程中,有一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是发生在1972年,病人支先生,昆山兵希陆家泾人,18岁那年,因不慎落水,抢救上来,从此得了一个支气管哮喘病,半年多来,依赖用激素(地塞咪松)加止咳平喘药,严重时需吸氧气,把病人折磨得死去活来,我通过六辩气色。
一张处方开出,配方时一算,一副药一角七分,病人很迷惑,这难道是“名医”的处方,一角七分的中药怎么能治好这个顽固性的气喘病,他恨不得把处方撕掉,我对病人作了耐心的解释,病人按医嘱,服下三天,奇迹出现了,哮喘渐平,前后十余诊,不改弦易撤,守原法服三十余剂,复健如前。从此,患者不仅成了医生的“粉丝”,迄今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粉丝团”,难怪乡土作家郑涌泉先生在他《入世出书》一书中称:“许柏泉继承和发扬了昆山王氏世医的学术思想,在这个基础上,确立了自己擅长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的“品牌”。老百姓都知道他,不论“品位”或“品牌”,学医造福于桑梓,才是一名医务工作者职责。
2.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慢慢总结出一套治疗急、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疗法,在昆山电视台《服务天地》栏目,1996年2月9日、2月16日二次直播我的讲座。(1) 益气健胃、扶土抑木(脾胃气湿、木邪乘胃)。(2) 甘寒养胃、酸甘化阴(胃阴不足、木邪横逆)。(3) 疏肝理气,和胃降逆(肝胆之邪犯胃)。(4)清肝和胃(肝胆之邪郁久化火犯胃)。(5) 活血化瘀(瘀阻胃络)。(6) 苦辛通降、清化畅中(湿热中阻)。(7)燥湿化浊、化痰和胃(痰浊阻胃)。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讲座,受到社会很好的反响。
“杂”家,究竟“杂”在哪里。譬如:疏肝通利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河北中医》1985;2封底)。人参在暑病中的应用(《世界今日医学杂志》2003;78)。IFN—α联合中药治疗乙型肝炎45例临床观察(《中国免疫学杂志》1989;45)。僵蚕临床应用举隅(《新中医》1992;1:53)......
从“杂”家到所谓的“专”家,充分体现了探幽索隐、发掘整理、传承传播昆山郑氏妇科的特色。
例如运用:泻肝泄热、清宁冲任;益气化瘀、摄纳冲任;滋肝益肾、调整冲任;益气补肾、固摄冲任。成功地治疗数百例人流置环出血(《中医药月刊》2005;8:1729)。运用舒肝和营、清热利湿;化瘀解毒、清热湿热;养阴清热、行气散结;益气化瘀、散寒除湿。成功治疗数十例盆腔炎性包块患者。(《中医研究》2003;8:78)。
3. 我很推崇一句话:“讲课只需一杯水,但必须有一桶水的储备,否则就拿不出一杯好水来”。
不孕不育是困扰当代女性的一大难题。我在深入研究郑氏女科精髓的基础上,据以发挥。又如:郑氏《济阴万金书》胎孕生成论中的关键词:“的候”、“真机”、“絪缊之气”,是指重阴必阳的转化时期,即经间排卵期,这是受孕的关键时间,我抓住这个关键,采用爕理阴阳法一方面补肾调气血,一方面诱导排卵。而在经后期(阴长期)以补阴为主,佐以助阳。经前期(阳长期)又称黄体期,以补阳为主,佐以养血滋阴,行经期则以疏通冲任。成功地治疗三百例左右的不孕不育者。
清楚记得在2010年,有一位女性,结婚三年未孕未育,经上海医院检查:输卵管通而不畅。经过三个月的中药治疗,不仅输卵管通畅,五个月后成功地受孕,性激素(HCG、孕酮)均正常,就在这个时候,闺蜜们提出了长期服药,会影响小儿的智力发育,建议流掉算了。错误的思维逻辑,导致了错误的决定。我在思考,照此而论,不孕不育又何必东奔西跑寻医问药呢。
然而我在治疗另一个不孕患者:吴女士,女,32岁,2014年7月4日初诊述:去年3月份因盆腔炎、输卵管粘连、葡萄胎手术后仍未受孕,经过我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于2016年10月生下一个男孩,8斤4两,小孩非常活泼健壮、心思慧巧。吴女士的心情不言而喻。
由此可见,从“杂”家变为“专”家,也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2010年我有幸评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郑氏妇科代表性传承人。翌年又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郑氏妇科的学术思想应从提炼到升华,使其“情瞳咙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陆机《文赋》)不断地促进其理念,使之揭示生命的本质,把握自己,感悟的新奇性,独辟蹊径,另出新意。
“走过去,前面是个天”,这便是生活的真谛所在。
服务热线: 0512-57559009
母婴热线: 0512-57026117
东部新院区:昆山市前进东路566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3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苏ICP备140196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