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陈健院长曾经说过:回溯往昔,九十年岁月如歌,年年谱写新的篇章。市一医院人,悬壶济世,心系健康的普度情怀,敢为人先、敬业为民的创新精神,恪守医德和谐奋进的大爱精神。
我于1962年进入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虽然并非出自中医世家,但从小便深受舅公王慰伯和表伯父王正公的影响,我才步入中医这个神圣的殿堂,今天才有机会向大家介绍市一院发展史上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讲到市一院发展史,不能不提到“半茧园”。
昆山公医院,是江苏省首批设立的10个公立医院之一。1936年 7月1日开诊。内设门诊部和住院部,有病房10多间、病床30张、工作人员16人,其中卫技人员仅8人。
1949年5月县政府接收该院改为昆山人民政府卫生院。至1951年2月,县政府将昆山浸会医院并入该院。再至1956年6月,恢复为县人民医院。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旧事,对今天在座的绝大部分年轻人知之者少之又少。我曾经在《苏州日报》《昆山日报》《昆山园林》撰文:追溯这段往事。2005年,我院举办了建院80周年纪念活动,纪念册封面题字为:宽广仁爱(1925—2005)以及建院 90周年纪念册,在历史沿革中所言,90年岁月如歌,源远流长的茧园历史文化,如同一首美丽的诗,朴实隽永,志存高远,便是真实的写照。
现在介绍医院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是应从半茧园说起。
半茧园遗迹在20世纪70年代,仅存小土山、揖山亭、古樟树、荷花池。原园内的大云堂、梅花馆、唐亭、白泉等,在这里已很难寻觅。而对花神殿我尚记忆犹新。定位于半茧园北端,东临小溪,南有荷花池,殿为四方厅,有回廊,殿基高筑,周边有碎石小径。七十年代这里翻建传染病房、小有堂建为制剂室,半茧园仅存的二处古建筑随之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而今又被体检中心、行政楼取而代之。
当时,医院利用原来的水道,模拟林间溪流,对荷花池进行疏导,并砌上驳岸,河池相伴,活水有源。
1998年医院对小山进行了整修,这里古樟、老榆、青松相伴,藤萝悬垂,蔚然成一碧障,一片幽静。那棵古樾树(香樟)具有 460多年的历史,被奇迹般地保存下来。
想当初,揖山亭西首为外科病区、B超室、心电图室。窗前屋后素梅翠竹、芭蕉碧绿、天竺猩红、交相辉映,虽所植无几,但觉生气盎然。
从2008年至今,医院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市一医院成为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与附属长征医院急诊科缔结急救技术指导协作中心,与华山医院合作成立神经外科昆山协作站,成为江苏省首批基本现代化医院,并荣获全国县市级医院综合竞争力百强第一名,这是医院发展史上的“腾飞”,作为一名退休的老职工,我为之振奋,为之自豪。
1991年,我有幸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为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郑绍先的学术继承人,因工作的需要,我离开了市一院整整四年,为了传承与传播,我唯有选择“临居陋室、杜门避嚣、孜孜读书、乐此不疲”的孤独生活,四年中,不上公园,不逛超市,不看电视,更不与人闲聊。有人说,这是苦了妻子,误了孩子,丢了票子,没了位子。但毕竟随着涌动的时代浪潮,充实了自己,提升了自我。
市文广新局副局长王清先生是这样写的:如果说祖国医学是一座博大精深的宝藏,那许柏泉则是一位不停跋涉的觅宝人(《苏州日报》),并赠匾额,亲手题写:“ 德如翠柏秀杏林,术比甘泉润苍生。”
昆山市文化馆研究馆员杨瑞庆则称:在郑绍先的三户门徒中,许先生最勤于思考,最善于动笔,既有医疗实践经验,又有理性写作能力,是一位难得的儒医人才,令人钦佩。乡土作家郑涌泉在《入世出书》一书中写道:许柏泉有颗“割股之心”。他从医四十多年,医治病家近四十万人次,无偿加班八千多个小时,有目共睹,有口皆碑。他在传承工作中,做了大量不计名利的文字工作。若没有许柏泉,郑氏妇科的传承之路可能就相对会变得曲折一点儿。这样说,我想绝不 夸张。这些高度的评价,既是对我工作的肯定,又是对我今后工作的激励和鞭策。是我进入晚年永不止步的动力。
四年后,在完成了《郑绍先妇科经验集萃》一书的出版工作后,我又回到了市一院。记得诗人李商隐有句话:“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晩晴。”我始终都没有忘记回报曾经抚养我成长的这片热土地。
冬去春来,斗转星移之间,我作为市一院的一名医生,将守护百姓健康为己任,悬壶济世,薪火传承,以肝胆之心,以大医精诚之魂,锐意进取,勇攀高峰。退休十年,服务平台换了,但是宗旨没有变。坚持广读前辈医论专著不辍,探幽索隐,辨其源流,明其变化,取其精华,补己不足。应诊者源源不断,惯于忙里偷闲,临症札记,工余饭后,揣摩探索,总结得失,得到了昆山市文广新局等有关部门和社会有识之士的充分肯定。《昆山民族民间文化精 粹》(市文广局)对我作了详实报道。而我也在2010年被评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郑氏妇科)代表性继承人,翌年又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郑氏妇科,八百年传承中医国粹,这是古人在生活中提炼出的智慧。这些历经岁月涤荡的智慧,是现代生活的品质密码。我从古人的智慧里尝到甜头感受美,汲取精华创造美。牢记院长在90年文化传承会议中的一句话——将救死扶伤的圣职扛在肩上,将“精勤亲进”精神融进血脉,用大爱无疆书写生命的意义,用同心同德共塑医院形象。我花了五十年之心血,终于完成专著《郑氏妇科医论汇观》。今年五月中时,由昆山市文广新局送人民卫生出版社审定,这就是我一 位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向市一院交付的一份人生答卷。(文/许柏泉)
服务热线: 0512-57559009
母婴热线: 0512-57026117
东部新院区:昆山市前进东路566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3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苏ICP备140196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