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今天是
 

医院文化

人文荟萃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文化 > 人文荟萃

去年今日,逆行天使——虞乐群:柔肩担重任

发布时间:2021-03-09来源:

2020年注定不平凡。2020年注定被铭记。

庚子新春,疫情突袭。全国上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打响了一场声势浩荡的抗击新冠疫情的人民战争,而医务工作者则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烽火线上冲锋陷阵的英勇无畏的战士。医院31名白衣战士肩负着市委市政府的嘱托和昆山人民的期盼,用“最美逆行”与“硬核力量”扛起责任与担当。

2020年5月由昆山市政协文化文史委发起,市卫健委、市文联、市一医院等单位联合组织开展了《逆行天使——昆山市援鄂抗疫医务人员口述实录》采访征集,挖掘昆山逆行英雄们在驰援湖北武汉抗疫一线中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记录他们生活中的点滴,致敬最美逆行者。

虞乐群 : 柔肩担重任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

第五批江苏省援湖北医疗队

第三批苏州市援湖北医疗队

支援单位:武汉市同济医院光谷院区

 

    我是昆山第二批援鄂医疗队的领队,我们这批共有 38 名队员,我是年龄最大的一个队员。经历过 2003 年非典,出于职业本能和专业敏感, 从疫情一开始,我可能比其他专业的医生、护士更敏感、更在乎、更关心,感觉这次疫情就是呼吸道、肺部感染性疾病,有传染性。当时, 我每天都在关注武汉的疫情。

    随着疫情越来越严重,我们医院很快制定了各种防控的措施,当时叫“不明原因肺炎”,后来明确叫“新型冠状肺炎”。我责无旁贷参与了昆山的疫情防控工作。作为昆山地区最大医院的呼吸专科,我所在的科室组织了全科人员预防治疗新冠肺炎的培训,组建、安排人员参加发热门诊、观察病房, 到处奔波申请落实一线医护人员的防护设施设备。我还是医院发热专家组成员,负责病人的会诊、排查和筛选。要做的工作很多,责任也很重大。

    1月底,科室接到了支援武汉抗疫的任务,我们医院共去了6个人,包括我们科1名医生和3名护士,支援的是武汉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后来随着疫情发展趋势,我估算了一下,觉得后面还会有第二批甚至更多援助,内心早已有了准备。

 

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危重症病房的虞乐群

(摄于2020 年 3 月 20 日)

 

瞒着父母,带病出征

     2020年2月8日元宵节深夜,再次接到援鄂抗疫通知的时候,医院动员我们科高年资医师驰援武汉。我觉得自己作为科室专业的领头人,责无旁贷,于是立刻主动报名!

     当时,我想需要动用到高年资层次的医生,可想而知武汉疫情有多严重!不是说大话,当时确实这么想: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如果武汉不保的话,我们昆山也保不住!现在武汉这么需要我们,我们就应该去。但心理上还是有纠结的,我也不是生而伟大,面对未知的病毒,有担心、害怕也是人之常情。

     第一批援鄂,段光军二话没说去了,我很敬佩他!第二批报名的时候,我自己主动报名,领导很快就同意,而且指定我担当医疗队领队。为此,我已经提前做好准备。其实,我情况有点特殊:身体上有免疫系统的疾病,很多年了。还有慢性肝病,不明原因的肝损害,六年已经四次住院。2019 年 11 月, 我因肝功能损害严重,伴有黄疸,先在我们医院消化科住院。由于无法确诊和找到病因,12 月转到上海仁济医院做肝穿刺的手术,并建议我休息三个月。按照一般规律,我们呼吸科过年前后最忙。当时,另外一位同事刚做了胃息肉手术,也在休病假。我看科里人手紧张,且年终考评工作多,于是 2020 年元旦后我就开始上班。出院后,我总共就只休息了半个月。

    没想到疫情来了,我就更没法休息了。2月8日报名出征的时候,很多人都很惊讶:我的病情,同事们都知道,住院时都来看过。家人也非常担心我的身体健康,怕我吃不消。我说:武汉都已经这样子了, 我愿意到更需要我的地方!家人看我已下定决心,知道我有了主见和决断,虽然百般担心但还是同意我去,只是要求我每天必须要视频一次, 让他们知道我的身体状况,看到我平安!

    当时,我还瞒着我的父母。他们都将近90岁了。之前几次因肝功能损害住院的时候,我妈就以泪洗面,担心得不得了!我想,要是让他们知道我要去武汉,肯定更加不行。我让丈夫务必一定要瞒着我父母,不能让他们知道,一定要让我到了武汉再说。

 

我是第一责任人

     尽管心里有那么多的担心、恐惧,甚至想到过万一回不来!但作为队长,这些情绪都只能放在心底里面,没有让任何一个人,包括家人知道!不仅如此,我还要鼓励同事们:不要怕,要有信心,现在都有保障、有防护。只要防护得好,应该不会有问题!临床救治我会担当重任,本身就是我的专业特长!
    我们这一批跟第一批不一样的地方是当时武汉疫情到了最紧张的时刻,每天新增病例都是几千个,刻不容缓,没有充分的时间来培训。第一批援鄂的医疗队大概有三四天的时间来培训,但我们只有半天,而我本人半天时间都没有。
2月9号下午的飞机, 当天晚上到达武汉驻地宾馆。当天,我们的行李都没有拿到。作为领队,我还要协调物资。当我躺到床上的时候,已经将近凌晨 2 点钟。第二天早上8点起来,几个领队到同济医院去看现场、看流程,看哪些地方还有疏漏,这些都只能靠我们自己!下午进污染区考察,接着又先开会、查看病房、协调物资等,我忙得连培训时间都没有,内心确实很恐慌!昆山尽管也在抗疫、防新冠,但当时毕竟还没有确诊病人跟我们面对面,而武汉是处于风暴的最中心地带,要直接面对重症病人,内心说不怕是不可能的。
第一天工作的印象很深。我们援助的是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在武汉抗疫联防联控总指挥部的协调下,全院腾空了将近一千张床位,并作为新冠肺炎重症病人定点收治医院。到达后的24小时,我们就接到通知,正式开始收治病人。当时,武汉医疗资源非常紧张,很多病人进不了医院。当全国医疗队到来后,几乎一夜之间,医院全部被病人塞满。当天感受到的场景和气氛,真的像作战一样!救护车从四面八方呼啸而来,我们负责的病区一下子就收满了。我是第一天第二个班次进病区的,前面一个班次收了16个病人,到我们那个班次就收了28个病人。
当时为什么我会第一天就进污染区,因为我是领队!领队要排班,需要了解几小时一班比较合适。当时需要考虑的,一个是看医护的体力, 工作强度能不能接受?另外一个,看防护物资够不够?当时物资还是比较短缺的, 工作时间就只能尽量安排的长一点,这样防护服消耗就会少一点。作为领队,必须要先去体会,如果我能行,大家应该都行。毕竟我年龄最大、体质又不好。第一天上6个小时班次以后,发现大多数人吃不消,第二天就改成了4小时一班。
第一批进去,就赶上了整个援助期间最困难的一天,也是收治病人最多的一个班次。我在昆山工作了30年,有时候一个晚上收4到5个病人已经很忙碌了,但是到武汉第一天就收了28个病人,而且全部
是重症,这在我的工作经历当中是绝无仅有的!而且这28个病人没家属陪护。我们护士只有6到 7个,医生1到2个,加起来最多10个人。当时真的是不可想象!不知怎么撑过来!那些病人重到什么程度呢,有的瘫在轮椅上,有的稍微一走就喘,几乎要瘫在地上,病床都上不去。家属、护工都没有,只能依靠我们自己来,扶的扶、抬的抬, 总算把他们都弄上了病床。
第一天进去穿的是黄色防护服,第二天就换成白色的了。后来才知道,黄色是生化级别,可能是工业用,特别厚,特别闷!当时我们口罩戴了两层,防护服的拉链不是拉到胸口,而是要拉到嘴上边。N95 口罩是圆拱形,拉链拉上来要包住口罩。两层口罩、三层衣服、两个帽子、两层手套,闷得不行,还没进隔离病房,我已经觉得吃不消了!28个病人要问清楚每个人的病史,问清楚所有的联系方式,还要查看他们的CT,然后要一一做诊断,要开医嘱,确定治疗方案。当时,我都觉得我有可能要“牺牲”了。我感觉脑子一侧的血管在怦怦跳动。当时,我告诉同事说头痛厉害,血管搏动明显,问他们会不会血管爆裂。同事说:不会!不会的!你不要吓我!队里当时规定,吃不消的可以 出来,安全第一!但我想,能坚持就坚持吧,毕竟防护服很宝贵!我 坚持住了!出来以后,脸都被口罩压破了。医疗队书记事后开玩笑说:“病毒人传人,消息也是人传人,我们队里年纪最大的虞主任扛下来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扛得下来。”但是我们那个班有两个护士妹妹,一个小时不到就退出来了。这是生理上扛不住,不是意识上,这是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幕。
就我本人来说,作为领队要安排好、协调好很多工作。
一、要做好医疗队队伍管理。
二、从专业上要负责医疗救治工作。队里成立了四个专业小组,我担任了两个小组的组长,要负责制定、落实重症病人的治疗方案,还要负责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
三、负责院感防护。我是院感防护第一责任人,每个人的院感都要督查,必须人人过关。特别是前面几天,进、出污染区以后,每一批都要督查。穿脱防护服、进出院感通道的防护,包括在驻地酒店的防护措施,全部要落实到位,出了问题必须立即整改到位。
四、我还要负责检查昆山队每个人的体温和健康状况。年轻队员第一次参与抗击疫情,有时会害怕。刚去的时候,有的队员可能是水土不服,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症状。为此,我都要一一给他们分析,鼓励他们,告诉他们不要担心。

 

我们在,请放心!

    病人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有相当一部分病人是不发烧的,这就需要我们很细心地去观察。新冠病毒肺炎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病情变化非常快!
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个将近 80 岁的病人。刚进来时,他的病情很重, 经过治疗,症状一天比一天好转。有一次交接班时,同事告诉我病人前两天不吃东西,电解质分析结果和营养状况都差,要注意他的营养状况、进食情况。我询问病人的情况,病人说感觉身体状况比之前要好。但我发现病人的氧合指数很低,我感觉他的病情是严重了,呼吸功能正在衰竭,于是立即安排给病人上无创呼吸机。但病人坚持说他自己感觉好多了,不需要、不肯配合。我就一直在边上做他的工作,直到最后他终于同意了。之后看到他有所好转,我心里很欣慰。如果当时疏忽了,可能病情就会急转直下。
当时,武汉疫情比较严重,很多病人情绪都比较悲观,对于治疗也不是很配合。有一个老太太,我问她家里的情况,她开始不理我。后来,我才知道她老伴半个月以前就因为这个病走了,女儿也在其他医院隔离,家里没有其他人了。她讲着讲着就很绝望。她说:“医生,我还能治好吗?”我觉得她确实很可怜!在昆山,我们也经常接触到重症病人,但感觉他们都没有这样绝望过!我们看到这种状况,也很难受, 只能尽力去帮助。我们不断地鼓励他们、安慰他们。之后,这些病人的情绪慢慢都好转了起来。
我们离开武汉的时候,方舱医院已经清空,我们是坚持到最后的。当时,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 17 支援鄂医疗队中,我们队负责的病区死亡率倒数第三,受到了国家表彰。
 

 

虞乐群为患者进行治疗

你们就是最棒的!

医护人员中有不少 80 后、90 后,看着他们,就像看着我的孩子。除了专业上对他们严格要求外,在生活上我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他们。

在武汉,我们回到酒店都是隔离的状态,一个人一间房,相互间不能串门、不能聚餐。那段时间,年轻的队员有时会觉得很孤单和焦虑。我每天都会主动打电话给他们了解情况,和他们聊些开心的事, 对们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我觉得参加这次抗疫的年轻人都是最棒的。

在武汉,我时常会对队员们说:你们在这边不要有不开心的情绪, 或者觉得很焦虑,能参加这么重大的战役,这种机会一辈子不会有太多!若干年以后,你肯定会为现在的你自豪!你的后代、你的家人, 都会为你自豪,你做的一切都会很有意义!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二批全体援鄂医护人员合影

突发情况太多了!

突发情况太多了!第一天上班,我就感受到了。

出发的时候,我们都很乐观。由于时间比较匆忙,医院给我们准备的物资也不多。当时,我问:怎么只有这一点点东西?他们说:放心!我也就没多想。没想到 2 月 9 号一到武汉,也许是运输力量不够吧, 我们的物资,包括私人的东西都没拿到!后来,我们发现防护、生活物资也都不够。

不久,我通过朋友联系上了武汉抗疫志愿者联盟的负责人彭先生。他是武汉的企业家。武汉停摆以后,他就全力在做抗疫志愿者。他对我说:你们有任何的需要,包括物资、用车,都可以告诉我。后来, 他给我们送来了 2000 个口罩、300 个护目镜、250 公斤酒精、10 箱消毒液、200 件冲锋衣,以及护发素、毛巾、牙刷、拖鞋、睡衣等生活物资, 解决了医疗队的实际困难。

医疗上的突发状况更多。印象比较深的是我们的一个武汉同行。他是 120 急救的工作人员,被送到我们病区,病情很重。送进来当天, 我们就对他进行了气管插管、全力抢救。一度看不到好转迹象,我们都很焦虑。有一天我上班,接到了他儿子的电话。他儿子也是医生, 询问他父亲的情况。我很耐心地给他做了解释、沟通,介绍了他父亲目前的病情,以及我们做的努力。他儿子听后,总算是放下心来。好在这个病人是一天一天好转。后来也巧,我值班时又接到了他们医院领导的电话。我告诉他们病人情况已好转。他们得知了也很开心,感谢我们苏州医疗队!最后,这个病人顺利好转出院了。 

领导的关怀

昆山医疗队由第一人民医院和中医院两支队伍组成。家乡的领导对我们很关怀,经常打电话慰问我们。

苏州李亚平市长跟我们电话连线,关心我们的物资保障,了解我们的工作状况,关心我们的身体,让我们感到非常感动。

除了领导的关怀外,社会各界也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帮助。虽然我们身处前线,但却没有感到孤单。因为我们感受到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斗志。我们相信,我们一定会赢的!

武汉有很多的志愿者。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个接送医务人员上下班的志愿者。他有三四个家人因为新冠肺炎去世了,尽管万分悲痛,但他还坚持在做志愿者,为医护人员提供服务。我们不能外出,但凡队员有需要的东西,都有志愿者帮助购买。我们给他们报酬,他们都不肯收……点点滴滴都让我们感动。

这段抗疫经历是我终身难忘的!这两个月所经历的温暖、力量和希望,足以鼓舞我的一生。

采访手记

   虞医生是穿着白大褂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她刚刚完成一例手术, 看起来还是有点疲惫。她快人快语,条理清晰,把前前后后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

    在长达一个小时的访谈中,虞医生不时把我们拉到那个紧张而又忙碌的战场,同时也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她作为“白衣天使”的使命和担当。

整理:彭剑飙


 

服务热线: 0512-57559009

母婴热线: 0512-57026117

东部新院区:昆山市前进东路566号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3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苏ICP备140196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