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今天是
 

医院文化

人文荟萃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文化 > 人文荟萃

去年今日,逆行天使——葛小青:在武汉,我们结下深厚友谊

发布时间:2021-03-09来源:

2020年注定不平凡。2020年注定被铭记。

庚子新春,疫情突袭。全国上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打响了一场声势浩荡的抗击新冠疫情的人民战争,而医务工作者则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烽火线上冲锋陷阵的英勇无畏的战士。医院31名白衣战士肩负着市委市政府的嘱托和昆山人民的期盼,用“最美逆行”与“硬核力量”扛起责任与担当。

2020年5月由昆山市政协文化文史委发起,市卫健委、市文联、市一医院等单位联合组织开展了《逆行天使——昆山市援鄂抗疫医务人员口述实录》采访征集,挖掘昆山逆行英雄们在驰援湖北武汉抗疫一线中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记录他们生活中的点滴,致敬最美逆行者。

葛小青:在武汉,我们结下深厚友谊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主管护师

第二批江苏省援湖北医疗队

第一批苏州市援湖北医疗队

支援单位: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

葛小青工作照

我叫葛小青,32 岁,是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一名主管护师。我已经工作了12年,在呼吸科岗位上工作了8年,是江苏省第二批,苏州市、昆山市第一批援鄂医护人员。

2020年1月27日凌晨,突然接到了科室主任打来的电话,说科里要派人员去武汉抗疫,让我考虑下。突如其来的电话吓醒了我,脑子就像短路一样迷迷糊糊的。不一会,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再次响起,科室主任问我考虑好了没有,我说考虑好了,去武汉。其实,从接到电话到做出决定的这一段时间,是根本容不得太多时间去考虑的,时间紧,任务重,全科上下都明白此次出征武汉的意义非同一般。

之前院里动员时,我也表明了态度,如需要,我是会去的。同时,我也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在南通老家的父母亲。家里人问能不能不去,我回答说怎么能不去呢?接到正式通知第二天,我把去武汉抗疫的事告诉了我母亲,得到了家里人的支持,这也是我去武汉的最初动力。

“儿行千里母担忧”,每每想起当初父母亲叮咛的那番情景,从情感上来说,我是很难过的。父母亲都是普普通通的老人,也不见得有那么高的境界,他们也怪过我没有与他们商量。我知道他们也是担心我。电话那头那句嘱咐“家里都好好的,不要想太多”,我是含着泪水听在心里的。

葛小青出征照(摄于 2020 年 1 月 27 日)

我已结婚,女儿 6 岁,在上幼儿园。孩子还小,也不懂事,每次视频时,都会说“妈妈加油”,还把自己画的画和我一起分享。父母的嘱托、丈夫的支持理解和女儿的真情话语,是我克服恐惧和减压的动力之一。

2020年1月28日,我是一个人拿起背包出发的,没有家人的送行。出发时,我们也不清楚武汉那边的情况,当时随队的医护人员都是没有戴口罩的。到了武汉,我们戴上口罩,得知武汉已经封城了,这才真正意识到了害怕。我们昆山随队带的物资还是比较多的,一共带了17 箱物资,包括医疗用品、防护服和药品。我们护理的定点医院是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到了武汉后的当天晚上,我们就开始院感培训,然后下病区。一开始,我们没有整建制地接管病区,是穿插在当地医护人员中一起护理病员的。最初,我们接收了三个病区,后来整建制接收后就是一个病区了。我是在26病区。26病区原是心脏和胸外科的病区。病区有60张床位,走廊里还有加床,共分5个班护理,每个班要护理30个病人,护理人员由责任护士、消杀护士及内、外科护士组成。当时上班轮值时,院感人员要比护理人员多一点,这是为医护人员的安全考虑的。大家分工明确,目标一致。除了病人的治疗外,在生活上的照料也是由我们护理人员承担。另外,我们还要做一些病区的清洁卫生工作。

记得有一位新冠肺炎患者是位老先生,老太太是陪护的。每次为老人送饭,老太太很心疼我们,关切地问:“小姑娘吃饭了没有,到点了怎么还不吃饭呢,是不是错过了吃饭时间?我们人老了,运动量小,吃不了那么多……”说着,她就要把饭菜留给我们吃。因为我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 又戴了面罩,一班倒着一班,谁也看不清是谁,老人始终认为我们是同一个人在为他们护理,硬是要把省下的一份留给我们吃。这场景很让人感动,我们也能理解老人的心思。多好的一对老人啊!

在病区,医护人员和患者都有焦虑的情况出现。医护人员的焦虑主要是高度紧张,而患者的焦虑则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考虑家人的情况多一点,另一方面是病房里出现了因感染而死亡的患者,三是想着自己能不能活着回去。实际上,这是一种焦虑、害怕和恐慌的表现。为了减轻病人的压力,除了贴心护理外,我们还主动与病人互加了微信,鼓励他们战胜病魔。病区里有一个30岁上下的小伙子,一直很焦虑,一直问为什么自己的核酸检测是阳性。后来经过治疗转阴了,他高兴地说:“没有你们的关心和安慰,我是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病情的。”2月5日,江夏病区第一例新冠病人出院。看着出院患者脸上的笑容,我觉得这些天的苦和累都是值得的。

刚进入病区时,我们是和江夏区的医护人员一起穿插工作的,大家都齐心协力奋战在护理岗位上。没多久,和我们一起护理的一位当地医护人员由于隔离不到位被感染住进了医院,昔日同事成了我们护理的对象,这让我们对新冠肺炎的高传染性有了清楚的认识。所以,我们在上班与下班之间会用大量的时间来做好防护准备,保证上班2个小时、下班2个小时的防护消杀。做完消杀后,我们才能安心上班交接和下班回驻地休息。

 

葛小青在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工作照

有一天,我上班时感觉心里很闷,戴着N95口罩不适应,就吐了, 但不敢吐出来,只能吐在口罩里,然后悄悄地来到半污染区处理清洁好。在半污染区清洁时,时不时有人从我身边走过,我也不能确定我有没有被感染。为了保证工作,我也没有与同事们讲。同事们发现后就让我在病房外休息,放松心态。其实,我那时心里已经焦虑了,但队友们发短信、语音给我,问这问那,很是关心我。后来,我也没有发烧, 身体也挺好的,睡个觉,这事也就过去了。

后来,疫情的形势有所好转,江夏病区的疫情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我们江苏第二批援鄂医护人员分别来自常州、扬州、淮安、苏州四支医疗队。在分别时,我们依依不舍。撤离前的一天,河北队的医护人员接到了去雷神山医院继续护理的通知。同时,我们也接到了整休的通知。第二天,领队接到上级通知,我们苏州队撤离返程。人的心情有时是很矛盾的,要返程了,却心有不舍。在武汉护理期间,我们与其他医院的医护人员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离别时不免心中泛起了一丝惆怅。

在武汉抗疫的日子里,我们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能感受到与病患间的深厚情感。同时,同事间的相互友爱、手足相望的情义,也使我终身难忘。在危难时刻,我能够不顾危险,奋战在一线,得益于领导和同事们在生活上的关心、政治上的关爱。为此,我在一线向医疗队临时党支部提交了入党申请书,我要用实际行动接受党组织对我的考验。现在,我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使命感就是对我的鞭策,我会以我的行动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

 

葛小青在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大门处的返程照

(摄于 2020 年 3 月 17 日)


采访手记


    电话那头那句嘱咐“家里都好好的,不要想太多”,我是含着泪水听在心里的。写到这里,我想,葛小青的心中所念、所想,是每一个去武汉的医护人员的内心写照。只要我们抛除杂念、坚定信心、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必将迎来暖阳遍地、春暖花开。

整理:戴学龙 马美娟

 

服务热线: 0512-57559009

母婴热线: 0512-57026117

东部新院区:昆山市前进东路566号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3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苏ICP备140196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