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注定不平凡。2020年注定被铭记。
庚子新春,疫情突袭。全国上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打响了一场声势浩荡的抗击新冠疫情的人民战争,而医务工作者则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烽火线上冲锋陷阵的英勇无畏的战士。医院31名白衣战士肩负着市委市政府的嘱托和昆山人民的期盼,用“最美逆行”与“硬核力量”扛起责任与担当。
2020年5月由昆山市政协文化文史委发起,市卫健委、市文联、市一医院等单位联合组织开展了《逆行天使——昆山市援鄂抗疫医务人员口述实录》采访征集,挖掘昆山逆行英雄们在驰援湖北武汉抗疫一线中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记录他们生活中的点滴,致敬最美逆行者。
卢冰 : 如果组织需要,我还会往前冲!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副主任医师
第五批江苏省援湖北医疗队
第三批苏州市援湖北医疗队
支援单位:武汉市同济医院光谷院区
我叫卢冰,今年40 岁,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从 2020 年 2月 9 日到 3月 31 日,我进行了 50 多天的武汉抗疫,直至所在病区新冠病人清零。经历过武汉抗疫之后,我迅速地成长起来。
我本来是内分泌科的中青年骨干,一开始并没有想到内分泌科这样的专业人员会冲到前线去。我是准备听从主任的安排去我们医院的发热门诊。我是中共党员,第一批主动报名参加援鄂,并立下誓言:如果需要我的话,随时可以上。2 月 8 日夜里 11点多,由于睡眠不好, 我服用了安眠药物之后处于半睡半醒之间。在接到主任的电话通知之后,我当时就决定要去。作为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我于 2月 9 日上午 9 点钟出发,从无锡硕放机场乘飞机前往武汉。我被分配到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所在的是苏州二队整体接管的 E3-7 病区,里面全部是危重症患者。
卢冰工作照
2 月 9 日很晚,我们才到达武汉。那是全国各地医护人员到达最多的一天,物资运输有点混乱,一直到第二天早上才把一切安排妥当。2 月 10日上午,我们就开始在光谷医院接受关于院感和医院流程的培训。上了班以后,也进行了一些培训。每一小组里都有感染科的医生,对于感控(感染控制)比较熟悉,对于穿脱隔离衣进行一对一的把关。所谓院感培训,就是对包括新冠肺炎通过什么途径进行传播、怎样才能阻断传播、怎样戴口罩、怎样戴帽子、怎样穿脱隔离衣等进行很细心的培训。穿戴隔离衣里三层外三层,是一个很严格的过程。不仅现场培训,还进行视频培训。医务人员经过很严格的一对一的培训后,才能够进入病房。另外,还有突发事件的培训,例如进到病房人感到不舒服怎么办。同时也进行了一些应急预案的培训。
2 月 10日晚上,我第一次进隔离病房。开始的时候,物资准备并不特别充分,我们当时穿的是工业级的防护服,非常闷,闷到没有办法说话。可以想象一下:戴了一层 N95 口罩,再戴两层外科口罩,穿两层防护服,再穿一层隔离服,几乎没有办法讲话,而且汗如雨下。当时,很多病人进来了,作为一名医生,我要一个一个去问病史。其中有个小伙子给我印象特别深。本来新冠病人是肺部的问题,会有一些喘,讲话有点费力,呼吸有点费力。他戴着口罩,我也戴着 3 层口罩, 我尽力跟他讲话,但我觉得自己讲话很轻,他听我讲话也有些困难。他是一个武汉人,在语言的交流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我问完了他的病史以后,在那儿费力地喘气。后来,我对那个年轻的病人说:“对不起,我没有办法能很大声跟你说话,你听不清楚,我可以给你重复。” 那个病人马上说:“不要紧的,医生,换我来大声和你说话!”虽然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我当时控制不住自己而流眼泪了。武汉人民实在太可爱了。特别是有些老奶奶,我听不懂她们的讲话,但她们会很努力地给你解释。
卢冰在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
刚到武汉的时候,不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我都遇到了困难。在工作上,我是一位小科室的医生,要面对危重症病人——需要打呼吸机,无创、高流量,有的甚至是插管的病人,需要我去调呼吸机,我的专业不允许,单独值班时也确实有点害怕。当然,我们团队里有很出色的老师,他们一直在支持我们。毕竟工作了十几年,平时休息的时候也在学习呼吸机的知识,到了后半程也能得心应手了。
在生活方面,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刚到武汉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懵掉了。我不太会处理生活上的事情,例如不会洗衣服和拖地。我在家里被宠惯了,不太会去处理,过了十来天才逐渐适应。我是一个南京人,饮食口味比较清淡,而武汉的饮食口味特别重,我吃得不习惯。苏州队是很给力的,后来请了江苏的大厨过去,给我们的生活做了很好的保障。我发现一个人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很快自己也就能够适应了。
在武汉,我能够克服困难、坚持下来抗疫,离不开队友、家人的鼓励和帮助。最重要的是队友之间的帮助和支撑。在我们这样的队里, 像我这样的非重症专业的医生有两位:一个是我,内分泌科的医生;一个是顾晓霞,肾内科的医生。她跟我一样,都没有重症的专业知识。我们两人是同届毕业的,年龄一样大而且是同时参加工作。因为我们是被隔离的,没有办法出门,我们两人就互相支持,每天都互相打电话。我和顾医生受到了很多很多的帮助,呼吸科的妹妹一直帮我们拿饭, 从早饭到晚饭。我们拿饭很麻烦,每次都要到楼下去,还要穿脱衣服。我们主任对我也很关心,经常询问我物资是否缺乏。队友之间的帮助和友情,我终生难忘。
更大的支持来自我的家人。我是南京人,只有我的母亲、老公和女儿生活在昆山,其他大部分的家人则在南京。我有个姑姑在南京的省中医院工作,她对我的支持是最大的。刚去武汉的一段时间,她几乎每天都同我通视频电话,对我进行鼓励和支持。她对我说:“你最初的梦想是什么?是为了抗疫,为了武汉人民而奋斗。不管你现在是一个什么情况,你一定要先坚强起来,努力地为武汉人民做更多。”
懂事的女儿也在背后给了我很大的激励,她给我写了信、写了作文,还画了一幅画。她在昆山的《小主人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她在文中说:“妈妈在前方抗疫,我要在背后支持。妈妈了不起, 很厉害,不破楼兰终不回。”这些话鼓励我一定要坚强地工作。因为我们家三位医生都属猴,都战斗在抗疫战线上,她还画了一幅《孙悟空打病毒》的画对我们进行鼓励。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变得乐观起来,并主动唱歌,为其他队员带来快乐,让乐观主义精神鼓舞队友战斗不息。前面一个星期,我很难过,除了家人之外,不太说话,也不跟其他人沟通。其实,我很喜欢说话和唱歌,歌唱得也不赖,我经常在软件里录一些歌,发布在朋友圈里。在前面的一个星期,我完全无法做这些事情,突然有一天我就想通了。“三八”妇女节的时候,我就在大群里发了一首歌——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下夜班的我哽咽着唱完这首歌,并给我们的书记写了一段话:“我在哽咽,但心中充满希望。我唱给大家听,祝大家最初的梦想都能实现!”我在大群里一连发了好几首歌,我们队长称我是“战地之莺”, 给了我这样一个称号。在到了苏州香谷里隔离点之后,我每天都发给大家一首歌,我觉得自己也能把快乐带给其他人了,我也做了一些自己能做到的事情。
当时,我的恐惧主要来自我对专业的不熟悉,而不是我能不能平安回来。会的人都在往前冲,对于一个内分泌科的医生,我做不了更多。我努力做好基础工作,完善病历,用专业知识帮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调整血糖。我没有缺过一个班,很好地完成了属于我的工作。在隔离结束以后,苏州二队的郭队长对我说:“一个会开车的人开一百公里,和不会开车的人开一百公里,是不一样的。你坚持做下来了,你就是最棒的!”这些话我一直保存在自己的手机里。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把武汉抗疫的精神发扬下去,做更好的自己,好好地工作。如果组织上需要,我还是会往前冲。
采访手记
在武汉抗疫的战斗中,卢冰医生表现出了善于学习和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她作为一位内分泌科的医生,首先是接受了很细致的院感培训。此后,她又学习了呼吸机的使用。从此,她和重症、呼吸、急诊等科室的医生做得一样,参与病患的所有治疗。但是,她仍然感觉自己做不了更多。她努力做好基础工作,完善病历,用她的专业知识帮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调整血糖,没有缺过一个班,很好地完成了属于她的工作。“坚持做下来了,就是最棒的!”这是她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的最好总结。
整理:王广成
服务热线: 0512-57559009
母婴热线: 0512-57026117
东部新院区:昆山市前进东路566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3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苏ICP备140196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