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今天是
 

医院文化

人文荟萃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文化 > 人文荟萃

去年今日,逆行天使——杨润:更爱我的岗位!

发布时间:2021-03-17来源:

     2020年注定不平凡。2020年注定被铭记。

    庚子新春,疫情突袭。全国上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打响了一场声势浩荡的抗击新冠疫情的人民战争,而医务工作者则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烽火线上冲锋陷阵的英勇无畏的战士。医院31名白衣战士肩负着市委市政府的嘱托和昆山人民的期盼,用“最美逆行”与“硬核力量”扛起责任与担当。

    2020年5月由昆山市政协文化文史委发起,市卫健委、市文联、市一医院等单位联合组织开展了《逆行天使——昆山市援鄂抗疫医务人员口述实录》采访征集,挖掘昆山逆行英雄们在驰援湖北武汉抗疫一线中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记录他们生活中的点滴,致敬最美逆行者。

杨润 : 我更爱的岗位了!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主管医师

第五批江苏省援湖北医疗队

第三批苏州市援湖北医疗队

支援单位:武汉市同济医院光谷院区



    我叫杨润,1985 年出生,今年 35 岁,老家是盐城东台的,江苏省职工医科大学毕业。2005 年,我到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一直在重症医学科从事护士这个职业。当时,我们班来了好几位同学,但是男生一共只有两位,还有一位在第三人民医院。

    当全国都在支援武汉的时候,领导说我们可能也要去支援武汉。我和领导说,如果要报名的话,就把我的名字写上,我总是要去的。我在重症医学科工作了 15 年,也算经验丰富。同时,我对呼吸机、特别是ECMO(体外膜肺氧合机)这些仪器设备等都比较了解,所以去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杨润工作照

    我夫人也是医护工作者,也在我们医院,所以我们当时就把小孩送回老家去了。

    我们是昆山市人民医院援鄂的第二批,在我们之前已经有 7 名同事过去了。我们去的是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据我们后来了解,这里原本应该是肾内科,后来把这个病区改造成了一个传染病区。

    当时,我们是坐专机去的。当飞机到了武汉上空的时候,就感觉到了一个很恐怖的环境,口罩都要戴好了,仿佛空气当中都是有病毒的。到了机场之后,就发现到处都是医疗队,都是从全国各地赶过来的。然后,大家跟着各自的领队,排好顺序出发。直到上了前往驻地的公交车,心里面才开始反应过来,我已经到武汉了。当时,因为武汉封城,路上是没有行人的,车辆什么的都没有,加上天色已经比较晚, 就我们孤零零的一辆公交车沿着道路不停地开,真有点像恐怖电影里的情景。一直到酒店房间,躺到床上,我心里才安定下来。我开始想:医院是什么状况?下一步该怎么办?到达的第二天,我们就开始正式上班收治病人了,我是第一批进去的。

    我们虽然住的是酒店,但是这个酒店里面是没有工作人员的。最后一批工作人员把房卡信息都登记好之后,就都撤走了, 被隔离了。所以,接待我们的只有一个志愿者和一个警察,那么大一个酒店就两个人。我们各自回各自的房间,也不允许串门。吃的话, 可能是因为当时物资确实比较匮乏,刚开始的时候,吃了好像有十几天的萝卜,可能是水土不服,好多人都出现了短暂性的拉肚子,吃了止泻药很快就好起来了。因为排班是提前排好的,所以生活节奏相对来说是规律的。但是相对于正常生活的话,那你肯定是不规律的。因为夜里面就要把衣服穿起来,然后坐公交车去上班。

    我们护士上班的时候,需要全程穿着防护服、隔离服,每次待在里面的时间要达到4 个小时,还不包括你自己消毒洗澡、穿脱隔离服的时间。比如说 8 点上班,基本上 6 点甚至更早的时间就要起来,坐车到医院后, 还要做好一系列的准备才能进病房。上班的话倒是还不觉得累,更多的是感觉回来比较累。因为回来之后,不是说能立刻倒头就睡,或者说我吃点东西就可以上床了。回来之后要做一系列的消毒清理工作,洗澡至少 30 分钟,然后给自己的房间进行消毒,基本上一到两个小时之后才能吃点东西, 然后再睡觉。

    印象最深刻的病人是一个老太太。她本身基础疾病非常多。她的子女送她来的时候,不能一起进来。因为当时这个地方是隔离病房, 家属是不能陪同的。而这个老太太在不生病的情况下生活也是不能自理的,只能长时间卧床。我们是推着轮椅把她送进来的。我们对她的子女说:“放心,我们一定会帮你们照顾好的。”家属与她告别的时候,真有点生离死别的感觉。有些病人生活能够自理,还稍微好一点。但是像她这种基础疾病比较重的,生活行动不便,一旦住院的话就只能靠医护人员来帮助。其实,大部分病人基本上都是能够理解的,国家是在帮助他们,我们也是在救治他们,都能积极地配合。他们想得最多的就是自己什么时候能好,自己的报告结果什么时候能出来,自己什么时候能出院。

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杨润

    第一个月是比较紧张的一个月,现在回想起来也是最无聊的一个月。因为大家除了上班,基本上都是待在房间里面,给家人打打电话, 或者睡觉、看电视,偶尔到酒店楼下大堂转一圈,然后再上去,打发一下时间。另外,我当时还是有点紧张的,身体稍微出现一点不舒服了, 就开始瞎猜想了。我想其他人应该也经历过这种状态。

    我们这一批去了好多人,很多是我们自己医院的,平常都在各自的科室里面,接触的机会也不是很多。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次开座谈会,我们一个主任谈到他出来的时候和妈妈讲话,女儿一直在录像。当时,我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要录像呢?后来,他告诉我们原因, 说女儿就是怕他会回不去,想留下一点影像。

    我出发的时候,我知道我老婆好多话想说,但是都没有说出口,估计也是怕影响我的心情。儿子比较小,总是问爸爸什么时候能回来呀?我特地和我老婆说不要告诉家里父母,反正肯定是要去了, 那还告诉他们干什么呢?不是平白无故地让他们多担心吗?所以直到我回来之后才告诉他们。

    因为上班需要全程都穿着防护服,为了克服上洗手间的困难,医院给我们准备了纸尿裤,但是到后来其实都没用上。因为我们知道要进去了,当天就少喝水。进去之后呢,出汗会非常多,基本上就没什么小便。出来之后,第一感觉就是特别渴,350 毫升的那个矿泉水,我能一口气喝完。其实,最主要的困难是看不清东西。正常的情况下,我现在去给病人挂个水或者打个针,都是直接触摸的。但是,穿了这个衣服之后,你首先自己就隔了差不多三层手套去摸病人的皮肤,手感上就有问题。戴了眼镜、口罩、护目镜、面屏后,等于隔了3 层玻璃。所以,平常一个很小的操作, 穿上这个衣服之后,难度就会成倍地增加。

    我们病区是重症患者病区,像气管插管、打呼吸机都是有的。插管对于年轻的护士来讲,首先是对这个疾病本身的恐惧,第二是这种仪器操作上的难度。对我而言,其实还好,因为我本身就是重症室的, 像这些仪器操作基本上都是没有问题的。唯一需要克服的就是心理上的问题,但是当时也没有想太多。个人想法肯定有,但是基本上都没有放在第一位。想得更多的是这个病人现在需要插管了,遭遇危机了,出现报警了,怎么处理?基本上都是想着护理方面的问题。

    回来的时候,酒店的工作人员对我们也是依依不舍的,一直把我们送上汽车。群众自发来送的人也非常多。在去机场的那条路上,也有好多的私家车主把车窗摇下来向我们不断地招手,那时候我是比较感动的。我们当时坐的是专机,先去苏州隔离,没有直接回昆山。在苏州隔离了 14天以后,我们才回来。到了集合点,我下车看到了亲人, 还有医院的好多领导和同事,这时心里才完全放下了。

    这次抗疫,我收获挺大的,就像军人打了一次胜仗一样,毕竟这是一次比较大的人生经历。经过这一次抗疫之后,我会更加地爱我的家人,也会更加地热爱我这个岗位。

采访手记

     杨润是我采访的第二位逆行天使,也是一位男护士。他思维清晰,有主见,言行举止沉稳得体,有着15年重症医学科工作的丰富经验。所以,当得知医院需要选派援鄂医疗队消息时,他义不容辞地报了名。因为妻子也是医护工作者,所以他们当时就把小孩送回了盐城老家,做好了奔赴武汉支援抗疫的充分准备。如同许多的援鄂医护工作者一样,初到武汉的恐惧与孤独,生活上的水土不服,穿脱隔离防护服的繁琐,负压病房的呼吸困难,危重病人的恐慌焦躁,以及下班后的隔离独处,也都是杨润必须跨越的一道道坎。从杨润朴实无华的叙述中,我可以感受到一名昆山白衣天使的爱岗与敬业,感受到一名 80 后医护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这场刻骨铭心的抗疫战斗,我们会更加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加热爱我们的家人,更加热爱我们的岗位, 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整理:宋鸿根

服务热线: 0512-57559009

母婴热线: 0512-57026117

东部新院区:昆山市前进东路566号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3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苏ICP备140196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