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今天是
 

医院文化

人文荟萃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文化 > 人文荟萃

去年今日,逆行天使——马飞 : 珍惜当下

发布时间:2021-03-17来源:

    2020年注定不平凡。2020年注定被铭记。

    庚子新春,疫情突袭。全国上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打响了一场声势浩荡的抗击新冠疫情的人民战争,而医务工作者则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烽火线上冲锋陷阵的英勇无畏的战士。医院31名白衣战士肩负着市委市政府的嘱托和昆山人民的期盼,用“最美逆行”与“硬核力量”扛起责任与担当。

    2020年5月由昆山市政协文化文史委发起,市卫健委、市文联、市一医院等单位联合组织开展了《逆行天使——昆山市援鄂抗疫医务人员口述实录》采访征集,挖掘昆山逆行英雄们在驰援湖北武汉抗疫一线中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记录他们生活中的点滴,致敬最美逆行者。

马飞 : 珍惜当下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主管护师

第五批江苏省援湖北医疗队

第三批苏州市援湖北医疗队

支援单位:武汉市同济医院光谷院区


    我叫马飞,安徽省阜阳市人,本科毕业于苏州大学,目前在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ICU 从事护士工作,职称是主管护师。我是 2009 年来昆山一院实习的,并且一直工作至今。妻子现在太仓人民医院工作。

马飞工作照

01     千军万马奔武汉
     

    正月十五元宵节早上 8 点到单位,领导给我们举行了一个简单的欢送会后,我们就直接出发了,当天下午到达武汉。10 号晚上,我们就开始进入病房上班了,我是第二班。要说恐惧,当时肯定是有的。我们苏州医疗二队去的是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当时是整建制接管了 E3-7 病区,专门收治危重症患者。苏州二队包括昆山队、太仓队、张家港队等。因为当天收治的病人没有满,只有 14 个左右,所以不可能派很多人去,只是每个医院派一个人去上班,我们医院派的是我。可能是对病区不熟,和别的医院的战友同事也不熟,还有就是相互之间的配合也不熟悉,所以心里难免有些恐惧。去了以后,场面真的是像战场一样。有当地医院的人专门看着你穿脱隔离衣,再一样一样地进行培训,光培训大概就花了两个多小时。穿好隔离衣、防护服, 我就进到病区。当时,收治的病人病情大多比较重, 所以我首先是对个人防护问题比较担心。第二就是身体上的不适应。你们可能想象不到病房是负压的, 空气往外抽,氧气有限, 加上我们戴上三层口罩, 还有防护服、面罩,基本上都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所以我们讲话都必须要小声一点,不能大声讲话。打电话也很累,也会喘, 这就是第一天的感受,到后面自己也就慢慢适应了。

 

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病房的马飞

    我们是 2 月 9 号统一从硕放机场出发的。领导过来欢送的时候, 反复嘱托我们,在那边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个人安全防护,当时心情还是比较激动的。到了硕放机场之后,看到我们苏州队所有的医院都来了,心里就更加有信心了,就期待着赶紧去武汉。到了武汉天河机场,一下飞机就感觉到形势异常,很多飞机在起降,下飞机的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队。我们在出口拿行李的时候,迎面走来上海、四川、广东的医疗队,他们都会问你来自哪里?大家都相互打气加油, 那一刻还是比较感动。然后,我们就直奔安置的酒店。到酒店后,我简单地收拾了一下,吃了点饭。

    我曾经满怀期待、自信满满,心里想我是一定要去的。等那天晚上接到通知了,确定我在名单里之后,我思想上确实有了点变化。心里面就咯噔一下,因为毕竟家里还有老婆、小孩,小孩才 4 岁,一下子就感觉有负担了。这个时候,我老婆就鼓励我。她说:去吧,家里面有我。这样的话,我就坚定了要去的信心,没那种多余的想法了。

02    做好防护上战场

    到了武汉之后,除了上班就是休息。有些医护人员可能抗压能力比较差,心理上就有点抑郁了。时间长,压力也大,我们待在酒店里面也不能出去。武汉那个时候大街上都没有人,车也没有,偶尔出现的几个人也是全部穿着防护服,可能是来检疫的。对于我来讲也还好。晚上如果是休息的话,基本上都会跟家里人视频通话,大概每天 1 个小时左右。再者因为我平时喜欢体育,就看看体育之类的电视节目, 自己在酒店里面活动活动,也是一种减压的方法。我父母在老家安徽, 他们还在上班。之前我是瞒着他们的,因为当时我想可能也就去个 20 多天。后来,去了武汉,发现形势不对,很多人已经被隔离,那阵势估计一时半刻走不掉,我们领队也说具体工作到哪天也不知道,我就想这个事情还是要跟家人说一下。说了之后,我父母肯定担心,我妈好像也哭了。我跟他们说这边没事的,我会做好的。

     刚开始,物资保障跟不上,后来慢慢解决了,生活也没有问题。早上起来洗漱完,就下去吃早饭,时间基本上都是错开的。没有服务员,吃的都是从外面烧好之后送进来的盒饭。吃完早饭再上去。如果有班次的话,就要收拾好东西,带上来回途中和上班戴的口罩、帽子,还有我们在外面穿的衣服。有一套衣服是专门在医院里穿的,穿回来后都挂到酒店大厅里。如果说是 9 点上班,那么 8 点就要上班车。车程 6 公里,大概 20 分钟的样子。到医院之后,我们就开始脱衣服、穿防护服,会有统一的老师一个个检查,整个穿的过程大概要半个小时。穿完之后,我们就会分几拨人进去。每个人的工作都是分好的,进去之后就开始各自的工作。进去之后,我们就跟上一班的人进行交接。交接完之后,我就开始做一些定点治疗。这方面工作有输液的,也有药物的。还有一些患者用的机器,要检查是不是在正常的运转范围, 有没有报警。

    当时有个重症病人,是特护,只能一个人进去,所以大家相互帮忙。刚开始去的时候,我们对情况也不熟悉,他们也很耐心地教,非常支持我们。因为我的年资算是比较高的,所以承担了一些组长的工作。

    要说饮食,刚开始物资还是很匮乏的。我印象非常深刻,前面一个礼拜的一日三餐,基本上全部都是萝卜,而且据说是云南捐过来的一批萝卜。当时,很多人水土不服,都拉肚子。后来,饮食逐渐丰富起来。

03    相互鼓励斗新冠

    我印象比较深的患者有两个。第一个是一个 17 岁的孩子,他一家三口都感染了新冠肺炎。这孩子虽然病情不重,但检查一直是阳性, 所以心理方面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一,他父母不在这里。第二, 他认为他的病可能比较严重。刚开始,他对我们还是比较排斥的。后来, 我看到他玩游戏,就跟他谈游戏。熟悉之后,我再问他,他就说害怕治不好。我和他说:不用担心,你情况蛮好的,只要检查结果呈阴性就可以走了。后来,他的病情慢慢就转好了,还给我们写了感谢信。

    还有一个印象深的病人是一位四十几岁的女性。她的性格有点犟。你告诉她这个是好的,她偏说这个不好;你去给她东西,她都不要。后来,我就索性强势一点,说了她一顿。她就渐渐开始配合我们的工作了。

04     友情亲情永难忘

    在武汉,我们同事之间都是在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平时,大家也都会相互问候一下,嘱咐早点休息、注意安全之类,听上去心里还是比较温暖的。工作上有什么事情,也都会在群里面及时沟通。

    休息的时候,如果我爱人上班不在家的话,我就拿出手机看一看之前拍的照片。等她下班回去,我就跟她视频通话,顺便看看小孩, 然后再跟我爸妈视频通话。为了不让他们担心,我都是报喜不报忧的。

    我们的领导会经常问我们:怎么样了?吃得好不好?休息好不好?物资够不够?如果有什么困难,你们尽管提出来,我们来协调解决。慈善总会、志愿者协会等也会给我们送一些物资。对此,我们都是很感动的。

    当我们看到确诊人数越来越少、出院人数越来越多时,就觉得疫情快结束了。听到可以回家的消息时,我们很开心。走的时候,我发现武汉当地医院的很多同事都来了。那个时候,我就感觉到有点不舍。我们相互之间都留下了联系方式,希望以后有机会在武汉或者苏州聚一聚、聊一聊。欢送我们的规格还是比较高的,六七个乘警给我们全程开道,当地的一些热心群众也在路边欢送我们。

    湖北抗疫告一段落,我们回到苏州,在太湖边的一个酒店隔离了15 天。我 19 号回到昆山,那个时候心情是最好的,因为家人都在。那一刻,我很激动,好多同事都哭了。那时,我就想着赶紧回去,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早点回归自己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对于这次武汉之行,我人生最大的感悟就是一句话:珍惜当下, 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

采访手记

    马飞属于新昆山人,但他已经很好地融入了昆山的这个医疗团队。作为一个男护师,他特别细腻和周到,为昆山援鄂作出了奉献。其精神, 值得每一个昆山人骄傲。

整理:宋鸿根

服务热线: 0512-57559009

母婴热线: 0512-57026117

东部新院区:昆山市前进东路566号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3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苏ICP备140196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