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注定不平凡。2020年注定被铭记。
庚子新春,疫情突袭。全国上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打响了一场声势浩荡的抗击新冠疫情的人民战争,而医务工作者则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烽火线上冲锋陷阵的英勇无畏的战士。医院31名白衣战士肩负着市委市政府的嘱托和昆山人民的期盼,用“最美逆行”与“硬核力量”扛起责任与担当。
2020年5月由昆山市政协文化文史委发起,市卫健委、市文联、市一医院等单位联合组织开展了《逆行天使——昆山市援鄂抗疫医务人员口述实录》采访征集,挖掘昆山逆行英雄们在驰援湖北武汉抗疫一线中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记录他们生活中的点滴,致敬最美逆行者。
孙竹青 : 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人!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护师
第五批江苏省援湖北医疗队
第三批苏州市援湖北医疗队
支援单位:武汉市同济医院光谷院区
我叫孙竹青,今年 28 岁,本科学历,是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一名护师。
第一时间报了名
我是昆山市第二批、江苏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的一名护师。当新冠肺炎来临时,作为一名年轻的医护人员,我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我就对妈妈说:有机会,我要报名参加驰援武汉。当看到第一批去武汉的同事出发时,我的内心很激动,心想如果有什么方式去报名的话,就一定要去报名。后来,看到护理部有一个报名入口,谁想去武汉都可以报名,于是我就第一时间报了名。
2 月 8 日元宵节零点 35 分左右,当时我已经睡着了。我睡觉时习惯将手机调成静音,医院的电话是打给我妈的,他们并没有说明什么事。我妈从楼上下来喊我,我脑袋直发蒙,以为是自己忘了什么事情,根本没想到是选我去武汉的。当听到说是选我去武汉,我激动得心脏都要跳到喉咙口了。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孙竹青工作照
我妈听到是要去驰援武汉的消息, 眼泪顿时在眼眶里打转了。她劝我能不能别去,说我还年轻,婚还没结, 万一感染了,对以后的生活肯定会有影响。本来一听到科室里有好几个小伙伴一起去,心里没有什么紧张的, 觉得应该没什么危险。可见我妈这么一哭,又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些新闻,说武汉有不少一线的医生、护士也被感染了。这样想想,我觉得还是挺危险的。为了不让妈妈担心,我还是宽慰她说:“不要紧的,我们都会做好防护的。再说,我的身体素质也挺好的。” 说是这么说,可那天晚上我还是一夜没睡着,想想马上要去武汉了, 心里非常激动。
2 月 9 号早上收拾好行李,中午在医院开了个会,吃完饭,我们就坐大巴前往无锡的硕放机场。苏州一共去 260 个人,援助的是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我们分成两个队,每队 130 人,各接管一个病区。
到了武汉,24 小时之内我们就要去医院接收病人。虽说我们都是医护人员,好像大家觉得我们什么都会,但其实像穿防护服这些,因为之前没有料到要来武汉,所以也没有做过充分的培训。平时,医院里只有传染科的同事会穿,像我们科是不用的。防护服里里外外好几层,要是穿、脱错了,就会增加感染的概率,所以穿、脱好防护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时间仓促,我们稍微培训一下就开始工作了。不过, 这也是一个磨合的过程。后来,大家总结经验,穿、脱防护服就越来越熟练了。
穿防护服要花半个小时,穿上了就不能脱,脱了就没用了,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物资。我们早上都要吃饱喝足,一旦穿上防护服,就不能吃、不能喝。那时候,我们都穿着尿不湿,实际上也用不着。因为穿着那些衣服,虽然是大冬天,还是很闷热,每天结束工作时全身都湿透了,汗出的多,所以根本没有小便。那时候,我每天都要和妈妈联系。我本来就戴近视眼镜,还要戴护目镜,加上还要戴三层口罩, 压得脸上都是勒痕。拍了照片给我妈看,她看了很心疼。除了家人外, 同事也一直很关心我们,看见我们脸上的勒痕,有的说要给我们寄面膜,有的说等回来请我们吃饭。医院的领导也经常给我们打电话、视频, 表达对我们的关心。
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病房的孙竹青
我记得刚到武汉时街上非常冷清,基本上没有人出来的。平时, 我们除了待在自己房间里不必戴口罩外,只要出去,只要和人接触,都要戴好 N95 口罩。我们住的宾馆和医院有一段距离,每天上班都是坐班车去医院。刚到时,可能是水土不服,好多人都腹泻。因为感染新冠肺炎有个症状就是腹泻,所以当时大家都担心会不会是感染了?我们昆山去了 5 个医生、20 个护士,都在同一个病区上班。当时,我们建了个群,遇到困难,大家就在群里相互安慰,相互鼓励打气。我们的领队也跟我们说:你们要是身体不舒服一定要说出来,我们可以安排其他人去上班。你们等身体好了,再去上班。
当时,有一件事我印象非常深刻。有一次,我们缺物资,就联系昆山医院。医院连夜就派车给我们将物资送了过来。他们从凌晨出发, 开了七八个小时赶到武汉。当我们看到苏 E 车牌号时,感到特别亲切。后方对我们的支持真是太给力了!
我还要说说在病房里遇到的几个印象深刻的病人。有个老阿姨要出院了,我去给她做出院指导。讲着讲着,她就哭了。因为他们村里只有他们夫妻俩得了这个病,村里人都说这个病是治不好的,还要把周围人都传染了,就是出院,也还是有传染性的。老阿姨特别担心回到村里会被他们排挤,会被他们指指点点。当时,我感觉挺心酸的。我是正好去给这个病人做出院指导,才了解到这些情况。其实,还有很多像老阿姨这样的病人,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我安慰老阿姨,说他们村里人可能不太了解这个病,其实这个病跟流感差不多,只要她放平心态,增强一些抵抗力,认真做好防护,就没有问题。听我这么一说,老阿姨就放心了。
其实,当时很多病人生活都是能够自理的,他们最大的问题还是心理上有负担,所以我们在那边最大的工作可能就是安慰他们,给他们讲这个病其实没有那么可怕的。
孙竹青与患者合影
病房里还有一个男孩子,只有十六岁,是我们病区最小的一个患者。他们一家三口都得了新冠肺炎,因为爸妈都出院了,只剩下男孩一个人待在医院里,所以他的情绪很低落,一直躺在床上,不讲话,只玩玩手机。他在的病房有三个病人,其他两个病人会做做运动。我看他情绪一直很低落,就过去安慰他,让他跟着那两个病人一起运动运动。
因为常陪他聊天,他的心情慢慢好起来了,后来还写了封感谢信给我。大家都知道我们是从苏州过来,冒着生命危险来照顾他们,所以心里都很感激我们。
记得还有一个特别的病人,他是我们的同行,之前也是在一线服务的,后来他也感染了,就送到我们这里来了。一开始,他戴普通的面罩, 脉氧不高,后来就要给他插管。插管之后,在我们的努力下,他是我们病区唯一一个成功把管子拔掉的患者,也是我们感到自豪的一个病例。
苏州队在技术方面还是很优秀的。当时有 17 支国家医疗队接管整个院区,我们负责其中一个病区,我们的康复率始终遥遥领先。
因为人间有真爱
我们总共在武汉待了 52 天,现在回想起来会忍不住哽咽,有好多感人的事至今难忘。当时,不仅是昆山的医院、政府支持我们,就连全国都是众志成城,援助抗疫。我记得西藏那边要给我们寄牦牛肉, 汽车在路上开了七天七夜才赶到武汉。这些后方的支持让我们很感动。这段经历是我一辈子难以忘怀的。我的一生可能做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 但是去了一趟武汉,我就觉得很有意义。
我们第二批昆山援鄂医疗队是一起回来的,先是去苏州隔离了十四天,结束后就回昆山了。在苏州隔离的最后一天,我们院的尹院长来苏州接我们,他举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我们来了”。当时, 看到尹院长,我很激动,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不过,回到苏州还没有回到家的感觉,等到大巴开到昆山江浦路高架时,看到熟悉的路, 我终于找到了回家的感觉。我们先去党校,一路上,警车替我们开道, 我当时就忍不住向路两边的人挥手。到了党校,所有的亲人都在那边。当看到那些熟悉的面孔时,我心情非常激动,忍不住上去拥抱。我们提前还约好不要哭,可一看到他们,眼泪就不听话地流出来了。市政府在党校举行了欢迎仪式,还给我们颁发了奖牌。
在武汉,我第一时间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应该算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希望能先成为一名预备党员,然后再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虽然我只是一名护士, 但是我们的工作是治病救人,这是一件挺伟大的事情。有了这次经历, 我会更加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现在疫情还没有结束,我想, 我们战胜疫情不仅是靠药物,更离不开人间的真爱,因为有爱才能够去做好这么多事情。
采访手记
当疫情降临时,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年轻医务工作者,孙竹青心中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她第一时间向医院报了名。当时,去武汉就像上战场,生死未卜,吉凶难料。孙竹青只有 28 岁,还没结婚。为此, 她的家人非常担心,劝她放弃,不要去武汉。但看到处在危难中的武汉同胞,孙竹青还是毫不动摇地坚持自己的选择,终于成为昆山第二批、江苏第五批援鄂医疗队中的光荣一员。
在武汉的 52 个日子里,孙竹青和队友们互相鼓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战胜了一次又一次意想不到的困难。她展示了作为白衣天使的毅力和博爱,并且向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我们战胜疫情不仅是靠药物,更离不开人间的真爱,因为有爱才能够去做好这么多事情。” 采访结束时,孙竹青告诉我:“有了这次经历,我会更加珍惜生命, 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整理:邓解华
服务热线: 0512-57559009
母婴热线: 0512-57026117
东部新院区:昆山市前进东路566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3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苏ICP备140196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