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今天是
 

医院文化

人文荟萃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文化 > 人文荟萃

去年今日,逆行天使——朱莱:民族气节赋予了我超强的工作动力!

发布时间:2021-03-31来源:

    2020年注定不平凡。2020年注定被铭记。

    庚子新春,疫情突袭。全国上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打响了一场声势浩荡的抗击新冠疫情的人民战争,而医务工作者则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烽火线上冲锋陷阵的英勇无畏的战士。医院31名白衣战士肩负着市委市政府的嘱托和昆山人民的期盼,用“最美逆行”与“硬核力量”扛起责任与担当。

    2020年5月由昆山市政协文化文史委发起,市卫健委、市文联、市一医院等单位联合组织开展了《逆行天使——昆山市援鄂抗疫医务人员口述实录》采访征集,挖掘昆山逆行英雄们在驰援湖北武汉抗疫一线中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记录他们生活中的点滴,致敬最美逆行者。

朱莱 : 民族气节赋予了我超强的工作动力!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主管护师

第五批江苏省援湖北医疗队

第三批苏州市援湖北医疗队

支援单位:武汉市同济医院光谷院区

    我叫朱莱,1985 年 7 月出生,昆山花桥人,中共党员, 本科学历,2008 年毕业于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护理学专业,现在是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主管护师。我是独生女儿,从小我的性格就很独特敏感。

朱莱工作照
   

    今年春节期间,我们昆山也加强了对新冠疫情的防范与医治。我所在的科室就收治了一名寓居昆山的武汉籍老奶奶。她与来自武汉的亲戚有过密切接触史,正好赶上她患上了呼吸方面的疾病。为了保险起见,我在上班期间密切配合医生并嘱咐其他护理人员必须做好各自的防范与保护。下班之后,我主动把自己与丈夫、孩子以及公公、婆婆“隔离”开来, 住到父母家,一个人睡一个房间;吃饭时不与爸妈同桌,而是由妈妈将饭盛到碗里,搁在我的房门口,然后我将碗筷收进房来,吃完之后再放回房门口,由妈妈收拾……

                       
元宵“福利”——爸妈含泪送我奔赴抗疫前线 
   

     2 月8 日那天晚上,大概是21 点28 分,科室护士长急匆匆打我电话, 通知我马上做好准备参加援鄂医疗队。说实话,当时我脑子一片空白,医院里前一阶段已经有一批医护人员参加了援鄂医疗队,没想到今天又将抽调新一批的援鄂医护人员出征。我妈妈得知消息后失声痛哭。“儿行千里母担忧”,妈妈是舍不得我远行呀!我泪眼婆娑地一边宽慰着妈妈,一边把将要出征的消息告诉了我丈夫、公公和婆婆。最后还是我爸爸最坚强:“成,那咱们就再补吃一顿团圆饭吧。”于是,今年的元宵节晚上我连吃了两顿团圆饭。只不过第一顿的正餐是我和爸妈分别在房间和餐厅吃的;第二顿则是经我爸爸提议,为预祝我出征顺利而不再忌讳“居家隔离”,共坐一桌含着泪艰难地吃完的。

业务传帮带——我为我的付出无怨无悔

    这一次援鄂的时间安排非常急促。原本想可能会和第一批队员一样接到通知后会再过个两三天才出发的,没曾想 2 月 9 日上午,我们赶到医院集合之后便马上被安排乘车前往无锡机场,下午就整队开拔了。面对着候机厅里黑压压的来自不同城市即将赶赴武汉的医疗队员  们,我的内心受到了强烈震撼。虽说当前之际不允许人员聚集,但是这么多的医务人员却冒死赶往同一目的地,强烈的对比使我顿感肩上的责任重大。

     当天晚上 9 点多钟,队员们抵达武汉机场。沿途看到偌大的城市由于疫情的原因变成了一座空城。晚上 11 点多钟,我和队员们到达了住宿点——武汉市光谷新区禧玥酒店。由于行李和人员是分开运送的, 当晚我们就和衣而卧等待着天明。

朱莱工作照
   

     第二天上午,我和队员们一起赶往援鄂对口医院武汉市同济医院光谷院区,被安排在 E3-7 病区。作了简单的适应性培训后,当晚即被安排上班。鉴于我原来的岗位就在呼吸科,与援鄂医院新岗位相匹配, 组织上让我担任了护理小组组长。一个班每三名护士为一个护理小组, 我始终想在前,冲在前,干在前。由于有的队员是从其他科室加入到呼吸科护理的,使用呼吸机不熟练,我就主动教他们熟悉并掌握呼吸机的操作技能。我始终坚信,只有让每一名护理人员像战士一样都能熟练地使用武器,才能保证我们的队伍能打仗、打胜仗。

     为了方便个人清洁清理,原本留着长发的同事纷纷将头发剪短。我们同行的一名小伙伴不无痛惜地感慨说:“我马上要结婚了,剪去长发实在可惜。”真是说者无意,听者伤心。在当时的环境中,我听到这么一句话心里是酸楚的。谁乐意无缘无故地割舍个人喜爱的长发?但是大敌当前,已经容不得我们为一己私利而做出影响大局、影响整个“战疫”的事。

    上级给医护人员配发的战备物资有很多种,我们必须严格遵守防护穿戴要求:内衣外面先是穿戴一套手术衣、帽子、鞋套;第二层是白色的防护衣、帽子和鞋套;医用手套要同时戴2 个;如果被安排在ICU 特护病房,那么还得多佩戴一个防护面罩。穿戴完毕,还要有意识地试一试自己是否真正被“密封”好,全身上下是否还通风漏风。这些装备穿戴在身上是极不舒服的,会出现胸闷、头晕、缺氧、心跳加快、恶心、大汗淋漓等。

朱莱
   

     3月份当地天气转暖后,我们常常被汗水浸湿成“透明”人。同时,穿着价格昂贵且一次性使用的防护衣时,要处理个人的生理卫生就显得极其不方便,尤其是女同志的例假来了,迫使你必须熬,等熬到了下班之后才能舒心地解除不适。所以队员们回到住宿点的洗澡时间往往需要半个小时左右,将一切可能引起感染的病菌彻底地冲刷干净……类似的不适应直至工作了半个月之后才渐渐地适应。因为佩戴了护目镜,闷热的体表出汗不止,额头和眼帘处的汗珠不停地流淌下来,镜片起雾、视线模糊是家常便饭。平时走路都得小心翼翼,实在感到累了只能短暂地倚在墙角稍作休息,接着便不停歇地忙碌着。

情谊交融——医者给生者的满满祝福

     在整个援鄂期间,我所在的E3-7 病区只出现了一例死亡病例。离世的是一名老年患者,经插管治疗后还是没能挽回生命。对此,我们也感到十分痛心。但是,更多的却是经过我们医治存活下来的健健康康的患者。他们接受了苏州(昆山)医疗队员一流的医治和护理,先后治愈出院或转院作进一步康复护理,这是我们全体医务人员感到十分欣慰的。因此,我们苏州(昆山)医疗队的综合考核排名一直位于光谷院区 10 多个医疗队的前三名。

    鉴于新冠肺炎疾病的特殊性,患者的家属以及社会上的绝大部分群众都在接受医学隔离观察,医院内缺少护工,患者没有家属陪同。于是我和队员大部分的工作内容就是为病人提供生活性的照料。虽然和少部分患者之间还有语言不通的障碍,但是通过我们的悉心照料、认真工作,渐渐地与患者形成了许多默契,双方建立起深厚的友情。由于初到武汉水土不服,有一阵子我是拖着拉肚子的身体勉强上班。有一次在为患者打饭时,我肚子里又一阵阵“咕噜噜、咕噜噜”地响, 恰巧被一名老奶奶患者听到了,她随即拿出一个苹果递给我:“妹妹, 妹妹(音)……(此处因为我听不懂老奶奶的话而有省略)。”噢, 我随即明白过来,原来老奶奶她可能也知道我是拉肚子了,吃了苹果可以缓解拉肚子的症状。我真心感谢老奶奶!还有一次,有一位中年妇女一直打铃呼唤护士,但是护士到了床前,她又显得没有什么事似的,尽谈一些无关要紧的内容,而且几次三番地打铃呼唤,说话时又侧转着身。后来,我们才搞清楚,这位患者因为太寂寞了,不断打铃是想与人多讲讲话。她侧转着身是因为她自己没有佩戴口罩,说这样是为了不把病菌传染给护士。唉,真是既好笑又感动!我感觉武汉的患者是最通情达理的。他们知道全社会都在援助武汉,为战胜疫情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用自己极其微薄的力量和高尚的人格表示着对社会各界、对医护人员的感谢。这应该就是中国人所特有的民族气节吧。这种气节同样也赋予了我超强的工作动力。

采访手记

    朱莱护士是边流泪边接受采访的。她流泪是因为不舍,出征之前舍不得的是和爸爸妈妈的告别;她流泪是因为博爱,征战中间令人难忘的是个人和患者之间习惯的改变、角色的转变和医护技能的提升;她流泪更是一种坚强,凯旋后她进一步加深了对于“战争”的认识,那一番经历和感受是罕见的、刻骨铭心的。在战斗中,她发挥技术引领作用,与同事们并肩作战,和患者们共生死,这不是热播中的电影、电视画面,而是武汉疫情阻击保卫战中真真切切、难以忘怀的历史定格。

整理:蒋  森

服务热线: 0512-57559009

母婴热线: 0512-57026117

东部新院区:昆山市前进东路566号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3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苏ICP备140196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