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注定不平凡。2020年注定被铭记。
庚子新春,疫情突袭。全国上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打响了一场声势浩荡的抗击新冠疫情的人民战争,而医务工作者则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烽火线上冲锋陷阵的英勇无畏的战士。医院31名白衣战士肩负着市委市政府的嘱托和昆山人民的期盼,用“最美逆行”与“硬核力量”扛起责任与担当。
2020年5月由昆山市政协文化文史委发起,市卫健委、市文联、市一医院等单位联合组织开展了《逆行天使——昆山市援鄂抗疫医务人员口述实录》采访征集,挖掘昆山逆行英雄们在驰援湖北武汉抗疫一线中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记录他们生活中的点滴,致敬最美逆行者。
高子宁:在淬炼中成长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护师
第五批江苏省援湖北医疗队
第三批苏州市援湖北医疗队
支援单位:武汉市同济医院光谷院区
我叫高子宁,1992年12月生,共青团员,本科学历,目前在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担任护师。
2020 年 2 月 8 号晚上,我所在的微信群里突然热闹了起来,有人在说事,有人在鼓掌,微友在问我们是不是第一批援鄂抗疫。那时, 我们感染科有两位老师已经奔赴前线了。稍后,我们护士长说,9 号还要再上一批,征询我有没有这个意向。那个阶段,大家都在密切关注着疫情,我们几个同事也常会聊起这件事。而我在技术上毕竟比其他老师略逊一筹,这点我有自知之明,怕难以胜任,也疑惑胆怯。其次, 我当时有点轻微腹泻,生怕自己身体扛不住。后来细思量,自己平常就正常上上班,也没为社会做过点什么,就在那一瞬间,我脑海里突然萌生出很渴望去的念头,于是我打定主意,跟领导表态,我去。
话是说出口了,内心还是有点忐忑的,因为去了要穿防护服,而我在拉肚子,时常需上洗手间,到时候脱啊穿的肯定会耽误好些时间,不知道行不行。还有当时武汉那边疫情已蛮严重了,但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样,心里没底,所以心里矛盾而纠结,充满了彷徨、恐惧。但我转念又想,遇上疫情这么大的事,若大家贪生怕死,你不去我不去, 那局面靠谁去掌控?既然已报了名,自己就该像条汉子,去拼一下, 不能拱手错失一次锤炼自己的契机。
实话实说,在最终做出那个关乎生死的决定前,我确实是经受了痛苦的鞭挞、挣扎,走过了一段坎坷曲折的心路历程。
高子宁工作照
刚到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那阵子,我精神高度紧张,时刻担心自己会被感染,因为毕竟以前没有接触过。后来要下病房了,必须得穿防护服,在同事的协助下第一次穿上了那笨重、沉闷的防护服,当时就觉得透不过气来,浑身不自在。尤其难言的是,内里衬垫的那个尿不湿, 很不是滋味。我人原本就微胖,易出汗,穿上那些密闭的衣服后,那个汗就不停地从每个毛孔内往外渗,仅一会工夫,内衣全湿透了。我清楚, 这是对我意志的考验与承受能力的挑战。
开始,我们每天上六个钟头班,加上往返坐车、消杀、穿脱防护服、沐浴等环节,基本达到八小时。穿上防护服,人非常不适应,动作笨拙, 走路弯腰都不那么自如,感觉很疲惫,一个班下来体能消耗到了极限。我是个男生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女生是多么不易。领导考量现状后, 果断将班次调整为四小时一班,使情况有所缓解。作为护师,每次交班前,我必须把病房、走廊一步步拖干净,严格按流程做到位,不留盲区死角。反正没清理好现场,我是不会离开的。
有件事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我所在的病房里收治了一个 70 多岁的老爷爷,糖尿病导致他双眼失明。因为没有人陪护,又怕麻烦我们, 他就尽量少找我们。有一次,他内急上卫生间时,不小心将大便拉到了坐便器外,把自己的鞋子也弄脏了。大便粘在鞋外面,旁边一个病患小伙子就把鞋扔掉了。我上班后,发现他床头下有一双新鞋,但那鞋有点偏小,不合脚, 于是我就找来剪刀,征得他同意后,把鞋后边那鞋帮剪掉了, 弄成类似于拖鞋那样,给他凑合着穿,老爷子蛮感激的。
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危重症病房的高子宁
我们病房里住的基本都是重症病人,有的人整天躺在床上,下不来,所以我的大部分工作是做服务,像泡水、喂饭啊什么的,反正都要去做。遇到不方便吃的病患,就得耐着性子一勺一勺给他们喂饭。还有的人神志昏迷,将大便拉在身上了,我就得打来温水给他擦身。有一次收治了一个大块头病患,他失禁了,需帮他清理污秽物,可我一个人根本搬不动他身子,就叫人帮忙,然后一个人慢慢给他擦干净。说实话,当时心里感觉很别扭。后来我想,倘若他是我的亲人,自己肯定会那样做。再则,儿子小时候我也曾这样给他擦过啊,没什么的,终于克服了心理障碍。冷静细想,这是自己的职责所在,我应该要弄,而且必须弄好。
我们病房里有两个插管的病人,基本都处于昏迷状态,经常大便在身上,需要有专人特护。我们正好有四个男护士,每个班上会安排一个男生。有一个老奶奶,体型魁梧壮实,一直在昏厥中,浑然不觉间就拉在了身上。发现情况后,我们就及时给她清理。有时两个女生根本就弄不动,我就毫不犹豫去给她擦身,换垫子。那个时候,救人要紧,履职为先,医学无男女,不容你去想那么多了。经过我们的医治, 老太太的病情得到了控制。最后,在我们撤离之前,把她转到中法院去了……在我们这儿差不多住了有一个多月吧。
从这个老太太身上观察,我感觉疫情的发展还是蛮快的。因为当时她没插管的时候还会坐在那边,偶尔靠在床上。但仅隔一个礼拜时间, 她病情就愈发严重了。幸亏及时进行治疗,才把她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我为我们所作的努力而欣慰。
当个护士,在常人眼里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但在抗疫前线,护士的工作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我们集多重身份于一身,不但要挂水、喂饭、擦身、拖地,更重要的还必须严格处理好污染垃圾,每个班下班前都要清理干净,然后再给垃圾桶套上袋子。同时,还要劝导清洁工对垃圾分类处理,不能将病人丢的那些东西混在普通垃圾里,杜绝交叉感染的风险。
我们医疗队建有一个群,比如说什么物资不够了,只要在群里讲一声,下个班的人肯定会从驻地带进来,体现出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
整个苏州医疗队的人虽不是住在同一家酒店,可社会捐赠的物资从没少过我们,这让我尤为感动。有一天,我收到了一个盒子,打开一看, 嗬,里面居然是只大芒果,盒子里夹了一张纸条。原来是海南的小朋友寄来的,附言说:“抗疫前线的叔叔、阿姨们,你们辛苦了,我想你们。加油!”当时看到这行稚嫩的文字,我心里倏然一热,深切感到,武汉爆发新冠疫情后,全国各地包括云南、内蒙古、黑龙江等边陲省份都在运送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支援武汉,汇聚成浩荡的力量, 真的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上下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在困难面前特别有凝聚力。我感觉中国共产党很强大,具有无与伦比的感召力, 内心非常自豪。
面对诡异、凶残的疫情,许多病人的病情变化得很迅猛,有的仅几天便撒手人寰,大家的内心确实非常恐惧与焦虑。有的同事心有余悸, 惶惶不安,甚至睡不着觉,需要靠吃药物助眠。我可能是个性比较乐观、淡定吧,觉得人已上了战场,担心也无济于事,只有勇敢地去直面。一开始,我以为感染者大多集中在年纪偏大的群体,年轻人会好一点, 但后来得知有的年轻医生也不幸被感染了,且没过多久人就没了。那时,自己还真有点后怕的。前面讲到的那个阿姨,转到别的病区第二天, 血压一下子降到了十几。得悉情况后,班长立即带领我们去插管施救, 但可能她的体能被慢慢消耗尽了,最终没能扛住,就走了。鲜活的生命刹那间在眼前陨落,想来真令人心碎。
身为护师,我纵有千般情、万种爱,想延续拯救每一个生命,可在与新冠病毒的较量中, 依然感到自己的苍白与渺小, 唯有强忍悲伤,默默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那个时期,医院里进进出出的病患十分频繁,我们就像战士,时刻都在接受着考验, 忙个不停又严谨高效地重复一道道流程,可以说是分秒必争, 在跟时间赛跑,丝毫不敢懈怠。真的,我比以往更加专注、谨慎,就像一架机器,开足马力在运转,尽管做的都是些琐碎繁杂的事情,可一天下来,依旧累得精疲力竭。待到下班了,还要脱去一层层隔离衣和防护服,再进行消杀,回到驻地至少要洗上半个小时的澡,人疲惫得浑身仿佛散了架,一动都不想动。但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在支撑,有崇高的使命在召唤,队友们相互不断鼓舞勉励,携手并肩,一步步走了过来。
许多次,坐在接送上下班的巴士里,车行驶在宽阔的马路上,原本应该车水马龙的省会城市,却基本上看不到什么人影,偌大一座城市, 到处都空荡荡的,显得寂静与诡异,这种苍凉感一次次刺痛着我的心。同时我也警醒着自己,要尽最大努力去诠释医德仁心,救死扶伤。
虽说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护师,但驰援武汉的历程让我经历了许多平常未曾经历过的事情,学到了很多书本以外的东西,增长了许多见识。更重要的是,当遇到艰难困苦时,我学会了镇定与坚强,学会了用科学的方法去处理问题。这种淬炼,堪称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必将对自己日后的工作、生活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
采访手记
高子宁刚坐在我对面时,显然是拘谨与紧张的,额上直渗汗,茫然得不知从哪切入主题、以怎样的语言来讲述。这个有点腼腆、略带羞涩的护师,他是怎样去直面抗疫的,我急欲知道答案。经我安抚、提示,口述才勉强推进。尽管他不擅表达,思路凌乱,语言简单,可最终依然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倾吐了出来。那就是经过抗疫这次淬炼, 他经历了许多平常未曾经历过的事情,学到了很多书本之外的东西, 增长了许多见识。更重要的是,当遇到艰难困苦时,他学会了镇定与坚强,学会了用科学的方法去处理问题。人的成长,离不开过程,更需要付出。
整理:褚福海
服务热线: 0512-57559009
母婴热线: 0512-57026117
东部新院区:昆山市前进东路566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3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苏ICP备140196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