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今天是
 

健康教育

用药指导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教育 > 用药指导

换季喷嚏不停?3分钟让您读懂抗过敏药

发布时间:2025-10-30来源:

    金秋十月,桂花飘香;家有爱宠,毛发满屋;海鲜诱人,却无福消受……对于数以亿计的过敏星人而言,美好的生活总伴随着打不完的喷嚏、擦不尽的鼻涕和痒不欲生的皮肤。这时,抗过敏药物就成了我们的“救命稻草”。

  但走进药店,货架上琳琅满目的“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扑尔敏”让人眼花缭乱。它们有什么区别?我该选哪种?今天,我们就来彻底拆解抗过敏药这个大家族,让你成为自己的用药专家。

  第一章:过敏这场“战争”,在你体内如何打响?

  想象一下,你的免疫系统是一支高度警惕的军队。当无害的花粉、尘螨等“游客”(过敏原)初次到访,它便错误地将其标记为“敌人”。下次再相遇时,军队便会立刻出击。

  其中,最活跃的“先锋兵”是一种叫做 “组胺” 的化学物质。当组胺被释放,并与身体各部位的“哨所”(组胺受体,主要是H1受体)结合时,一系列“战时警报”就此拉响【1】:

  · 鼻子:充血、流涕、喷嚏(试图冲走“敌人”)

  · 眼睛:充血、流泪、奇痒无比

  · 皮肤:冒出红疹、风团(荨麻疹),剧烈瘙痒

  · 呼吸道:气道收缩,引发咳嗽、气喘

  所以,绝大多数抗过敏药的核心使命,就是拦住组胺这个“信使”,阻止它去“哨所”报信。

  第二章:抗过敏药家族的三位“主力队员”

  我们主要聊聊最常用的口服抗组胺药。它们像精准的特种部队,专门阻断组胺与H1受体的结合。根据其特点和副作用,主要分为三代。

  1. 第一代:功勋元老,效果猛但瞌睡强

  · 代表成员:扑尔敏(氯苯那敏)、赛庚啶、苯海拉明。

  · 作战特点:

    · 优势:身经百战,起效迅速,对打喷嚏、流鼻涕效果显著,且价格亲民。

    · 劣势:它能穿过“血脑屏障” 进入我们的大脑指挥部,因此会带来明显的嗜睡、乏力、口干、头晕等副作用【2】。

  · 适用场景:适合症状严重的夜间使用,既能缓解过敏,又能辅助睡眠。切记:开车、高空作业、考前复习者绝对禁用!

  2. 第二代:中流砥柱,无瞌睡是最大亮点

  · 代表成员:西替利嗪、氯雷他定。

  · 作战特点:

    · 优势:经过技术升级,不易进入大脑,因此嗜睡副作用大大降低,被誉为“无嗜睡”抗过敏药。作用持久,一天一次,方便省事。

    · 劣势:仍有极少数人会出现轻微困倦,建议初次服用时观察身体反应。

  · 适用场景:日常首选。适用于需要白天保持清醒的上班族、学生党,是治疗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慢性荨麻疹的主力军。

  3. 第三代:升级精锐,更安全、更纯净

  · 代表成员:地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非索非那定。

  · 作战特点:

    · 优势:它们是第二代药物的“纯净版”或活性本体,起效更快,嗜睡副作用进一步降低,对心脏的潜在影响也更小,整体安全性和耐受性更佳【3】。

    · 劣势:价格通常比第二代更高。

  · 适用场景:对药物安全性要求高、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或服用第二代后仍感觉不适的人群。

  第三章:用药安全锦囊,牢记这5点

  1. “效”不“瞌”求:需要白天保持清醒,请果断避开第一代,选择第二或第三代。

  2. 说明书是最好的老师:用药前务必仔细阅读,特别是【禁忌】、【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孕妇、哺乳期妈妈、肝肾功能不全者务必先咨询医生。

  3. 停药不能“急刹车”:对于慢性过敏(如慢性荨麻疹),症状控制后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量停药,骤然停药可能导致复发。

  4. 警惕“药物混战”:避免同时服用两种及以上抗过敏药。如果正在服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抗真菌药(如酮康唑),需告知医生,以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5. 它不是万能神药:抗组胺药主要对付由组胺引起的速发型过敏。对于复杂的哮喘、严重湿疹等,需要联合使用鼻用激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等,务必遵医嘱【4】。

  除了吃药,你还能做什么?

  药物是“治标”,识别并远离过敏原才是“治本”之策。

  · 侦探行动:通过过敏原检测或生活日记,找到并避开你的“专属敌人”(如花粉、尘螨、食物等)。

  · 物理防御:花粉季出门戴口罩、护目镜;回家后及时清洗鼻腔和面部。

  · 环境控制:勤换洗床单被套,使用除螨仪、空气净化器,保持室内清洁通风。

  结语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希望这篇科普能帮助您清晰地了解抗过敏药物,科学、安全地使用这把“利剑”,让您不再为过敏所困,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的美好。

  【参考文献

  【1】 Sánchez-Borges, M., et al. (2017).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Drug Allergy and Hypersensitivity. 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In Practice.

  【2】 Simpson, K., & Jarvis, B. (2000). Chlorpheniramine: A Review of its Use in Allergic Disorders. Drugs.

  【3】 Church, M. K., & Maurer, M. ( 2014). H1-Antihistamines and Urticaria: How Safe and Effective Are They? 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4】 《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年,修订版)》.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5】 Zuberbier, T., et al. (2018). The EAACI/GA²LEN/EDF/WAO Guideline for the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Urticaria. Allergy.

   

服务热线: 0512-57559009

母婴热线: 0512-57026117

东部新院区:昆山市前进东路566号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3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苏ICP备140196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