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背景:
痱子又称“热疹”,是高温高湿环境下,汗液大量分泌但排出受阻导致的皮肤炎症。汗腺导管因汗液滞留压力升高而破裂,汗液渗入周围组织引发红疹、水疱,伴瘙痒或刺痛。好发于颈部、腋窝、肘窝等皮肤皱褶处,婴幼儿、肥胖者、高温作业者尤其高危。
二、痱子种类:4大类型如何区分?
根据汗管破裂深度,痱子分为四类:
1. 白痱(晶形粟粒疹)
症状:针尖大小的透明水疱,无红晕,无痒感。常见于新生儿、体弱卧床者。
2. 红痱(红色粟粒疹)
症状:密集红色丘疹,周围红晕,伴灼热和瘙痒(最常见类型)。
3. 脓痱(脓疱性粟粒疹)
4. 深痱(深部粟粒疹)
症状:皮肤色水疱,不出汗时不明显,可能引发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三、常用治疗药物详解
问:治疗痱子常用哪些药物?它们有何区别?
1. 外用非处方药
(1)炉甘石洗剂:由炉甘石和氧化锌组成,是痱子治疗的一线选择。使用时需充分摇匀,每日涂抹2-3次。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在皮肤表面形成保护层,吸收多余水分,同时发挥收敛、止痒、降温效果。特别适合无皮肤破损的痱子。儿童使用时需要医生指导并由成年人监护操作。
(2)氧化锌软膏:含10%-20%氧化锌,具有温和收敛和抗菌作用。它在皮肤表面形成物理屏障,减少摩擦刺激,促进修复。适合轻度痱子,但油性基质可能堵塞毛孔,不宜涂抹过厚。、
(3)痱子粉/痱子水:仅适用于预防和初期护理。主要成分包括滑石粉、硼酸和薄荷脑,能吸收多余汗液,保持皮肤干爽。但需注意:痱子已形成后使用粉剂,反而可能加重毛孔堵塞,尤其对已出现红肿、渗液的痱子绝对禁用。
2. 外用处方药
(1)弱效糖皮质激素药膏:如0.1%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或0.05%地奈德乳膏,适用于炎症明显的红痱。这类药物能快速缓解红肿瘙痒,但使用需谨慎:薄涂患处,每日1-2次,连续使用不超过7天。面部及皮肤薄嫩部位慎用,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皮肤萎缩、色素沉着。
(2)抗生素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或红霉素软膏,专用于合并细菌感染的脓痱(表现为脓疱或黄色分泌物)。能有效对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致病菌。每日涂抹2-3次,感染控制后即停用。
(3)复合制剂:如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含激素+抗真菌成分),适用于痱子合并真菌感染的情况。但需医生确诊后使用,避免自行滥用。
3. 口服药物
(1)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适用于瘙痒严重影响睡眠或生活质量的情况。通过阻断组胺受体减轻痒感。儿童应选择适合年龄的剂型(如口服液)并严格控制剂量。
(2)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氨苄等,仅在严重感染扩散(伴发热、淋巴结肿大)时由医生处方使用。切勿自行给儿童服用。
四、四大常见用药误区
问:处理痱子时,哪些用药方法是错误的?
- ❌ 误区一:用痱子粉治疗已出现的痱子
许多家长一见痱子就扑痱子粉,这是最常见也最危险的误区 。粉剂遇汗液结块后,会进一步堵塞汗腺开口,形成恶性循环。更严重的是,扑粉时扬起的粉末可能被婴幼儿吸入呼吸道,引发呼吸困难或肺部损伤。
- ❌ 误区二:蚊虫叮咬后擦红花油、碘酒、酒精
夏季痱子常与蚊虫叮咬并存,但将红花油、碘酒或酒精直接涂于叮咬处会强烈刺激皮肤,引起刺痛甚至接触性皮炎。正确做法是先用肥皂水清洗,再涂炉甘石洗剂止痒。若肿胀严重(如蜂蜇伤)需就医。
- ❌ 误区三:用粉剂处理皮肤伤口
当孩子因抓挠痱子导致皮肤破损时,切勿撒敷任何粉剂(包括云南白药、爽身粉)。粉剂在伤口内会形成异物肉芽肿,增加感染风险,延长愈合时间,甚至导致毁容性瘢痕。正确伤口护理应先用生理盐水清洁,再涂抗菌药膏。
- ❌ 误区四:滥用红/紫药水
红药水(含汞)和紫药水(含龙胆紫)在国际上已被禁用。红药水中的汞成分可经破损皮肤吸收,产生毒性;紫药水则掩盖创面真实情况,且具有潜在致癌性。处理痱子抓破的伤口,应选择无菌凡士林或莫匹罗星软膏。
五、注意事项:这些错误加重病情!
1. 勿抓挠:易导致皮肤破损、细菌感染(如脓疱疮)。
2. 勿穿不透气衣物:化纤面料会摩擦皮肤,闷热环境加速汗液滞留。
3. 慎用激素药膏:仅限严重炎症短期使用(如氢化可的松),长期使用会导致皮肤萎缩。
4. 特殊人群护理:
婴幼儿:洗澡水温≤37℃,选用无刺激性的沐浴露,剪短头发减少颈部积汗。
老年人:避免过度清洁导致皮肤干燥,加强保湿。
六、结束语:科学应对,清爽度夏
痱子虽是自限性疾病,但错误处理可能继发感染或延长病程。
牢记三原则:
> 降温是核心(环境/皮肤干燥)
> 瘙痒不抓挠(冷敷/药物缓解)
> 特殊人群重点防护(婴幼儿、老人、慢性病患者)
服务热线: 0512-57559009
母婴热线: 0512-57026117
东部新院区:昆山市前进东路566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3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苏ICP备140196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