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记者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提出:“当前危害中国老百姓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来自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防控需要持续深入地开展。”加强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工作,对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糖尿病,以及提高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案例展示
近20天来,32岁的王先生(化名)出现了消瘦、口干、多饮等症状,每日饮水量超过2000毫升,体重下降了近10斤。他来到昆山市一医院就诊,检查结果显示,空腹血糖高达16.91 mmol/L,尿糖4+。初步判断王先生患有糖尿病,并将其收治入院。
住院期间,全科医学科团队为王先生进行了血糖监测,并针对糖尿病相关并发症进行了详细全面的筛查。同时,医护人员还为他提供了饮食和运动方面的健康指导。经过胰岛素强化治疗后,王先生的血糖逐渐恢复稳定,改用口服降糖药物继续治疗,顺利出院。
这一案例提醒我们糖尿病并非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也可能因不良生活习惯或其他高危因素而患病,早期筛查和及时治疗对于控制病情、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Q1.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利用障碍引发的,以高血糖为标志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典型症状包括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以及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Q2.糖尿病的诊断:
如果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如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体重下降),满足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7.0 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2 h静脉血浆葡萄糖≥11.1 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或随机静脉血浆葡萄糖≥11.1 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如果缺乏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则需要同一时间点的两个血糖指标或两个不同时间点的血糖指标达到或超过诊断标准(不包括随机血糖)方可诊断为糖尿病。
Q3.糖尿病有哪些分型?
根据病因学证据将糖尿病分为4种类型,即1型糖尿病(T1DM)、2型糖尿病(T2DM)、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Q4.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成年糖尿病高危人群包括:
(1)有糖尿病前期史;(2)年龄≥35岁;(3)体重指数(BMI)≥24 kg/m 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4)一级亲属有糖尿病史;(5)缺乏体力活动者;(6)有巨大儿分娩史或有妊娠期糖尿病(GDM)病史;(7)有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病史;(8)有黑棘皮病者;(9)有高血压史,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者;(1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0 mmol/L和(或)甘油三酯(TG)>2.22 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药治疗者;(11)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史;(12)有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者;(13)有胰腺炎病史;(14)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15)有类固醇类药物使用史;(16)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症药物治疗;(17)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总分≥25分。
儿童和青少年高危人群包括:
BMI≥相应年龄、性别的第85百分位数,且合并以下三项危险因素中至少一项,即母亲妊娠时有糖尿病(包括GDM);一级亲属或二级亲属有糖尿病史;存在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如黑棘皮病、PCOS、高血压、血脂异常)。
Q5.糖尿病早期筛查的重要性
由于半数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疾病早期并无明显临床表现,因此很容易被漏诊。而通过科学的筛查手段,可以及早发现这些“隐匿”的患者,实现早期干预和治疗,从而有效提高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Q6.糖尿病的筛查方法
筛查对象:糖尿病高危人群。
筛查年龄:对于糖尿病高危人群,宜及早开始进行糖尿病筛查;其余人群应在35岁时进行糖尿病筛查。
筛查频率:筛查结果正常者建议每3年复查1次;筛查结果为糖尿病前期者,建议每年复查1次。
筛查方法:对于具有至少一项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应进行空腹血糖、随机血糖(即任意时间点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筛查,其中空腹血糖筛查是简单易行的方法,宜作为常规的筛查方法,但有漏诊糖尿病的可能性。如果空腹血糖≥6.1 mmol/L、随机血糖≥7.8 mmol/L或HbA1c≥5.7%,建议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同时检测空腹血糖和2 h血糖。同时推荐采用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表,对20~74岁普通人群进行糖尿病风险评估。
糖尿病是一种可防可控的慢性疾病。通过早期筛查、科学诊断和精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糖尿病高危人群,我们呼吁大家积极参与筛查,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如合理饮食、增加体力活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让我们共同努力,从早期筛查开始,为健康筑起坚固防线,让糖尿病不再是现代社会的“隐形杀手”。
服务热线: 0512-57559009
母婴热线: 0512-57026117
东部新院区:昆山市前进东路566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3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苏ICP备140196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