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第一排左三为作者钱国昌
医院新址搬迁后,组织退休人员集体参观,我来到了我的娘家科室——放射科,只见宽敞的区域内一台台崭新的X光机、CT机、MR机,甚至还有PET-CT机,直线加速肿瘤治疗机……我感到非常自豪,放在往常,真是连想都不敢想。趁这次医院百年纪念征文,想一吐为快,与广大新老同事们和市民们进行交流。
1988年,我初进医院放射科工作,那时科室人员共八位:陈谋正主任、司罗英主任、严俊医师、沈季瑛医师、傅蓉蓉医师、刘国强医师、吴炫技术员、任长海技术员。机器共三台,一台是陈主任转业时从南京带来的ZOOMA美国产的拍片机,一台是国产250MA胃肠机、一台是50MA门诊透视机。
八九个人加上三台老旧机器,拥挤在100余平方米的旧房子里。由于当时透视、胃肠检查及洗片均在暗房内进行,故放射科是名副其实的“黑”科室。那时拍片所用胶片十分短缺、对门诊医生是每月发票限额供应,因此曾发生个别医生 “偷”票的美谈。虽然当时工作条件较差,但是在陈主任的带领下,科室积极开展了新技术新项目的探索和研究,如副鼻窦、乳突特殊位置摄片,断层摄片,发泡片应用于上消化道检查诊断早期胃癌等,获得苏州地区同道好评。
90年,我和惠华医生先后在上海中山医院进修介入放射,回来后因陋就简改装了X线机,迅速开展了肝、肺、胃等各种肿瘤的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并与市血防站合作,开展了晚期血吸虫性巨脾栓塞治疗的科研项目,获得1992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走在全省县级医院放射科的前列。
9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的变革发展,医院放射科设备也随之获得更新。首先医院下决心通过银行贷款数十万元,配置了匈牙利产、带电视的750MA的X光机,从此胃肠检查时摆脱了黑暗,极大地改善了工作环境。我们也充分发挥了新机器的功能,不断刷新胃肠日检记录,最高日检达50人次,检查能力大大的提高了。
1991年,医院新增添了美国产GE8800CT机(二手),让X线检查又上了新台阶。接着又增添了德国产西门子CT机。到了2000年,医院增添了美国产GE螺旋CT机,这在当时是省内最先进的CT机,开启了CT血管造影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诊断正确率。后来增了多排螺旋CT机。同时先后购置了各型MR机,从早期的半厢式二手机到0.35T的低场机到1.5T直至3.0T的高场机,真正地完成了跳跃式更新。这些放射设置的更新,也促进了医务人员的技术提升,为临床诊疗诊治提供了更加精密、准确、有效的诊断依据,提升了医院的诊疗技术水平、学科发展,为当地市民的健康服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随着自动洗片机的使用,放射科最后一块阴暗角落--暗室也消失了,从此“黑”科室的恶名远远的抛到了太平洋深处。
图像数字化、互联网的使用,无疑是放射科发展的革命性创举,影像学诊断走出了医院大门,疑难病例可向上级医院请求会诊,也可指导乡镇医院工作,甚至远隔万水千山也没有影响,如我院对口支援的新疆阿图什市医院,虽远达数千公里,但通过网络,可轻松实时地看到他们医院的相关图像,进行病例讨论,为援疆发挥放射科的作用,通过上下医院密切联系,也促进了我们科室技术及诊断水平进一步快速提高。
100年时光匆匆过,医院始终走在守护生命的前列。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我作为放射科的一名退休医生,祝愿医院蓬勃发展,传承创新,书写健康华章;始终为民服务,传承医者仁心,为更多患者带去福音,为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服务热线: 0512-57559009
母婴热线: 0512-57026117
东部新院区:昆山市前进东路566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3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苏ICP备140196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