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今天是
 

医院文化

与您共享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文化 > 与您共享

【疫路有我】守望相助,积极应对心理情绪失衡

发布时间:2022-05-05来源:

  晓明(化名)是一家小型餐馆的老板,今年35岁。他大学毕业后在企业工作,工作不久就开始出现失眠、易紧张、易焦虑等症状,但他认为也不太要紧,自己配了一些安眠药物间断服用。自2021年起,晓明的失眠及焦虑症状越来越重。2022年3月12日的晚上,晓明突然出现胸闷心慌、出汗,甚至有濒死感,家人陪他来到市一医院急诊,经过医生评估和相关检查后,转到心理门诊就诊。

  吴亚平主治医师、心理治疗师详细询问了晓明的病史,并结合目前的症状、体征,发现他发病的诱因与当前疫情影响到其餐馆的经营等因素有关,医生诊断晓明为广泛性焦虑障碍及惊恐发作,目前通过治疗,晓明的病情得到好转。

  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

  在新冠病毒肺炎流行的2020年,全球焦虑和抑郁的发病率增加了25%。

  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复杂,居家、网课、核酸检测,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与安排向我们涌来,原本工作和生活被严重打乱,人们普遍感到压力和焦虑。

  1.“我老担心冰箱里的菜不够吃……”

  2.“我很担心这样下去会失去工作……”

  3.“我已经很久没有回家,没有见到孩子了。”

  ……

  疫情突发,不仅会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会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健康。如果,在疫情居家期间,出现焦虑、紧张、恐慌等情绪,或者出现食欲下降、心慌胸闷、手心出汗等表现。

  吴亚平医生提醒:这些大部分是正常的心理应激反应,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主动调整、应对心理变化。

  1.不要时刻关注媒体消息

  疫情牵动着我们的心,了解疫情变化能使我们在一定程度获得掌控感,建议通过官方发布的信息,了解本次疫情及相关防控知识等信息。每天接收有关信息的时间尽量控制在一个小时之内。

  建议不要时刻关注媒体消息,让你的情绪相对平静一些。

  2.与人保持联系

  居家隔离期间,需要确保和家人、朋友、同事之间保持正常联系。

  人是社会动物,需要建立连接、需要沟通、需要情感支持,这些都必须通过与人保持联系来达到,也会避免让人陷入一种无助和孤独的境地。

  3.为他人做点事

  最近看到一则信息,一对居家隔离的老年夫妇得到了很多邻居,特别是年轻邻居们的帮助,他们很感动,也力所能及做一些能帮助到他人的事情。他们很感慨,疫情让原来生疏的邻里关系变得融洽亲密起来。

  这就是所谓的:“人因为被需要而产生的幸福感。”也就是说,当别人需要我的时候,我就会感到幸福。这也是人们做各种事情的动力。

  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在疫情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相对的弱者,关爱弱者就是关爱自己。

  4.保持生活规律,进行一项锻炼

  保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表对心理健康很重要。除了坚持日常睡眠时间外,还要保持用餐、工作、学习、锻炼的时间与平时基本一致,这样可以让你感觉更有控制力。

  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比如瑜珈、健身操等自己喜欢的室内运动,也可以在APP上,跟朋友远程约好一起锻炼。不抽烟、不喝酒,改掉不利于健康的习惯,从而提升心理免疫能力。

  5.保持有事可做、适度忙碌

  分心可以摆脱导致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的消极思想循环。 

  享受你难得的在家中的时间,整理你很久没整理的橱柜、清洁厨房、洗洗换季衣物、看看之前没有时间看的书、当然还可以追追剧等等。

  总之,做一些积极的事情来管理焦虑是一种健康的应对策略。

  6.学会放松

  面对疫情,产生恐惧、焦虑的心理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照顾好自己的健康,保持希望感,努力接受发生的变化,并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

  当出现焦虑情绪时,可通过肌肉放松、呼吸训练和正念冥想等方式来应对自己的不良情绪。

  吴亚平医生提醒:

  如果心理应激状态持续时间比较长,比如出现以下情况:

  1.尽管尽了最大的努力,仍感到无助、悲伤、愤怒、易怒、绝望、焦虑或害怕。

  2.很难集中注意力完成特定任务,或很难面对日常的家务。

  3.食欲变化、身体疼痛、睡眠困难等不舒适症状。

  您可以关注“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微信号,在互联网平台进行在线咨询、求助。

  图片


服务热线: 0512-57559009

母婴热线: 0512-57026117

东部新院区:昆山市前进东路566号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3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苏ICP备140196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