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今天是
 

医院文化

人文荟萃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文化 > 人文荟萃

【榜样力量】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 ——记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科技人才处邓志勇同志

发布时间:2022-06-15来源:

    科技创新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人才是关键引擎。近年来,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以建设高水平三甲综合医院为引领,始终坚持医教研三驾马车协同发展,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抓手,持续不断创新发展,推动了医院高质量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医院科技人才处处长邓志勇同志为实现科技创新发展新跨越,十年磨一剑,一直坚守在自身岗位,默默无闻,勤于奉献,历久弥坚,才久久为功。

  一、人物介绍

  邓志勇

  图片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科技人才处处长,兼任生物样本库主任,病理科主任技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苏州大学昆山临床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病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昆山市医学会病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昆山市医学学科带头人,获昆山市人民政府特殊人才津贴,主持和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获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二等奖1次,发表国内核心和SCI论文共20余篇,长期致力于消化道肿瘤病理及原发性干燥综合症发病机制研究。

     二、工作举措及成绩

  转变观念,服务临床,项目成果结硕果

  2011年8月,由于工作原因邓志勇同志调任科教处科研科担任科长,他从一名普通病理科医师转型为专职科技管理人员,对于已近中年的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自到科教处任职以来,邓志勇同志虚心向前辈请教,积极转变观念,打通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的隔阂,以学科内涵建设为基本,以科技项目管理为抓手,引领科研主动服务临床。通过十年不懈的努力,不计付出的探索,在各级领导的带领下,在全院医务和科研人员共同努力下,以邓志勇为代表的市一院科研人员逐步改变了医院以往单枪匹马、各自为政、基础薄弱的不利科研局面。自2010年医院获批第一个国家青年基金项目、发表第一篇SCI论文;至2021年累计获得18个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累计发表SCI文章300余篇,最高12.4分,在省内外县市级医院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即便是和部分老牌三甲医院相比也颇具竞争实力。

  顶层设计,完善科研体系。原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陈健院长是这样评价科研工作:“医院能够成功晋级三甲医院, 科研方面有很多的加分和工作亮点,是其中的一甲”。自从邓志勇同志负责科技管理以来,始终以创建三甲医院的科研水准为目标,不断完善科研管理体系建设,积极组建临床科研团队、专职科研队伍,打造科教管理中心-科技处-教研室-科教秘书垂直化管理体系,学习上级医院成功经验,不断建章立制、激励奖惩并重等措施,努力营造基层医院科研氛围。从2011年独立筹建的二级科室科教处科研科至今,已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拥有6名专职科研管理人员,11名专职科研实验人员的一级处室科技人才处,其中博士学位3人,博导2人,硕导5人,40周岁及以下职工13人,占比81.25%,专职科研和管理队伍越来越年轻化、高学历化,为医院三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转变观念,加快专职队伍建设。科研在很多人心目中是高大上的,甚至不可攀的事情。“每天的医疗护理任务很重,是否有必要再去做科研?”,最初面对这些临床中普遍存在的想法和不理解,邓志勇同志没有放弃和抱怨,更没有选择孤立和止步,他带领科研管理团队始终不厌其烦、不辞辛劳地主动宣传和帮扶。通过保姆式的服务、树成功典型的示范带动等措施,组建了兼职临床科研团队和专职科研团队等2支队伍,通过打造公共科研平台,吸引一大批硕博士进入临床实验中心从事基础研究,成为医院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后备队伍。

  服务临床,项目精准发力。万事开头难,在各级各类科技基金项目的组织发动和申报过程中,科技人才处在邓志勇同志的带领下,主动帮助临床专科结合申报项目的特点和要求,多方奔走,邀请专家,以举办项目辅导会、开题报告会、项目评审会等方式帮助负责人提炼研究主题,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传授申请经验、技巧。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他的不懈努力下,启动青年医师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全院新进硕博士研究生的成果交流会、各团队和教研室开展的青年读书汇报会、文献汇报会等措施,为新进人才搭建展示、交流和合作平台,把科研培训和业务指导送到临床一线,活跃医院科研氛围,培养了一大批科研创团队青年后备人才。

  近年来,医院科技项目申报再创新高: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高质量科研课题,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社科项目,从市厅级到国家级,种类繁多、遍地开花;每年医院发表的SCI论文以10%的速度递增,原创性高影响因子SCI论文数量屡创新高,医院也因组织工作出色而连续多年被昆山市科协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图片

  挑战新高,帮扶指导,学科建设从头越。

  精准发力,助力学科提档升级。2020年自从医院迈上三甲医院平台后,医院转型后同时也面临着公立医院改革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通过调研走访,邓志勇深深地意识到学科建设水平的不足,省级重点学(专)科数量凤毛麟角,市级重点学(专)科增量不够,很大原因是科教能力上短板较突出。如何精准帮扶对症下药,邓志勇和他的管理团队启动了新一轮创新团队建设,以苏州市重点学科主任牵头成为学术带头人,形成合力,以省市重点学专科建设为目标,组建了17支科研创新团队,通过如人员经费配套、平台建设优先及人才引进等政策倾斜,并定期安排学术签约专家对接团队,开展多场次的交流座谈会和现场实际指导,指导和帮扶重点科室开展临床科研和新技术引进,集全院之力推动“点对点”精准帮扶,补短板强基础,确保重点学(专)科建设真正取得明显实效。

  平台建设,聚焦国家战略。俗话说“学科强则医院强”,提高学科学术影响力是当务之急。邓志勇深深地意识到单靠医院自身的发展已经很难了,对外合作交流是必然之路。为此,邓志勇和他的团队积极主动地多方奔走,到南京、苏州等地拜访专家、联系领导、请教同行,主动推介医院的优势学科和研究亮点,扩大影响力。

   在各学科主任的大力协助下,由科技人才处牵头,医院已成功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昆山杜克大学等多所国内科研院所和著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参与了多项国家战略项目和多中心研究,提升了医院的学术影响力和美誉度。

   

  近年来,医院学科建设再报喜讯:医院十三五期间新增省级重点专科1个、苏州市级重点学专科5个,苏州市级重点扶持学科5个,生物样本库成为中国科学院健康队列人群昆山分库,各类科研平台建设均进入良性循环。

  甘为人梯,内培外引,人才培养献真情

  2021年下半年起,邓志勇带领的团队有了新的使命,转设为科技人才处,承担着医院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肩负着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任。人才是关键,如何做好是摆在邓志勇处长及其团队的一道难题。

  “没有其他办法,只有靠实力吸引人、感情留住人、制度约束人”。对此,科技人才处瞄准学科带头人和博士引进,采取进校园宣介、猎头专属及网络推介等多种形式,仅今年上半年,医院就成功引进高层次人才1名、应届博士1名,完成预签约博士3名,为学科建设补充了新鲜血液和发展动力。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昆山市人才科创政策,加大医院紧缺型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力度,建立高端人才培养库,极大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作用”,邓志勇处长满怀信心的说。对未来医院的科研人才建设,他更加胸有成竹、踌躇满志。

  顾大家也不忘小家,携手共进。

  图片

  邓志勇同志每天都很忙,不停的接听电话、开会协调、布置工作、帮助大家修改标书和实验指导,还不厌其烦地和科研小白们聊天做朋友。如今,每周二是他的病理专家门诊日,但他总是匆忙地在病理科和科技人才处来回奔走。“邓老师很忙,要抓住他会诊病理切片,有时需要排队”,年轻的病理科同事总是这样评价他。他还是病理学科研究生导师,他对学生要求很严格,经常主动找学生聊天,了解学生思想动向和布置任务。

  在他的带领和不懈努力下,病理科学科发展也得到迅速提升,组建了免疫与病理科研创新团队,科室目前硕士研究生占比超过30%,包括在读博士1名,承担各级各类课题10余项,累计发表SCI论文20余篇。2021年,病理科成功获批苏州市重点扶持学科,成为首个江苏大学临床病理专硕培养点、苏州地区首个县市级国家住培基地。有了这样的平台和荣誉,科室年轻人从事科研的氛围和热情也不断高涨。

  结语

  展望未来,邓志勇同志有很多憧憬,但他说的最多的还是有很多任务需要他和他的团队去完成,如临床科研和成果转化、学科建设等等问题。在这条漫长而艰辛的科研路上,他始终践行“不忘初心、勇攀高峰”的科研拓荒人的精神,脚踏实地,开拓进取,始终以一个共产党人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他更加认为医院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历任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也离不开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期望在未来医院进入新院区后,医教研能更加深度融合,以科研创新激发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动力,努力在三甲医院的建设中再上一个新台阶。

   


服务热线: 0512-57559009

母婴热线: 0512-57026117

东部新院区:昆山市前进东路566号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3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苏ICP备140196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