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注定不平凡。2020年注定被铭记。
庚子新春,疫情突袭。全国上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打响了一场声势浩荡的抗击新冠疫情的人民战争,而医务工作者则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烽火线上冲锋陷阵的英勇无畏的战士。医院31名白衣战士肩负着市委市政府的嘱托和昆山人民的期盼,用“最美逆行”与“硬核力量”扛起责任与担当。
2020年5月由昆山市政协文化文史委发起,市卫健委、市文联、市一医院等单位联合组织开展了《逆行天使——昆山市援鄂抗疫医务人员口述实录》采访征集,挖掘昆山逆行英雄们在驰援湖北武汉抗疫一线中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记录他们生活中的点滴,致敬最美逆行者。
王君磊:去!肯定要去的!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
第五批江苏省援湖北医疗队
第三批苏州市援湖北医疗队
支援单位:武汉市同济医院光谷院区
我叫王君磊,今年 51 岁,老家是山东的。1992 年,我毕业于济宁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山东省济宁市中区人民医院工作。2011 年底,我应聘到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一直在 ICU 从事临床工作。我从医将近30 年了,经历过国家的很多次抗疫,包括一些重大的灾害事故。
去!肯定要去的
2008 年汶川地震的时候,当时我在山东,就想要报名参加医疗队,因为后期道路不通没有去成。“非典”的时候,我也是在门诊临床一线工作,曾经还被隔离。但是非典在山东基本上没有大规模的流行,所以疫情很快就结束了。2014 年,昆山的一个重大爆炸事故,我们ICU 在临床一线,当时也是加班加点,持续奋战了差不多 100 多天。对于疫情,其实我们 ICU 的医生有一种敏感度。今年春节之前 , 当时新闻上报道说武汉发生了不明原因的肺炎,然后武汉就封城了。我们医院的发热门诊是在年末腊月二十六、二十七开始工作的,我是第一个去发热门诊会诊班值班的。当时是春节,本来是打算回老家的,东西都准备好了。但是看到发热会诊班出来以后,我们就想着可能回不去了。当时我们医院就规定,一线发热会诊的包括发热门诊的都不允许出去,所以我们就都留下了。年初二的时候,我们科第一个援鄂医生接到通知,是年初三走的。第二天,主任给我们介绍了疫情的情况, 第一批人员已经出发了,接下来就要有第二批人员。主任就问:王君磊, 你去不去?我说:去!肯定要去的。正月十五晚上,我们就接到了通知, 随后就出发了。
我们第二批是正月十六中午出发的,到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E3-7 病房,一共在武汉工作了 52 天。当真正接到确定要去的通知时, 我女儿正在外地求学,我们家就我和我老公两个人,相当于空巢老人。我是肯定要去的,我老公有点犹豫。我说明天还要上班,中午就要走,所以就先睡了。那晚,我老公一夜都没睡。第二天,我照常上班。接到 10 点集合的通知,然后回去收拾好东西就集合出发了。
我刚下飞机的时候觉得很震撼,因为机场除了我们援助的人员、援助的专机以外,基本上是没有商业运行的。人员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我们当时看到有四川的、广东的、福建的。队伍都在那里集结,等待大巴车运送到各个相应的支援地点。人员很多, 我们在那边等大巴车就要等两个多小时。除了援鄂的医务人员以外,还有机场的工作人员,别的人员是没有的。我们从机场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天黑了,沿途除了工作的大巴车以外,基本上没有任何其他车辆。武汉虽然是一个很美的城市,路灯也照常亮着,但是路上却几乎空无一人。沿途看到了很多“武汉加油!中国必胜!”的标语,感到内心有一种昂扬的斗志。再看到一个空城似的武汉,心里感觉还是有点悲凉的。我们车上很多人都是头天晚上没有睡着觉的,都处在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我们一路上看到武汉这么美的城市都没有人,就感觉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大家也是各自有各自的心情,我因为年龄比较大一点,经历的事情比较多,还算是比较淡定的,心想反正来就是参加抗疫工作的,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到了武汉的当天晚上,我简单地安置了一下就休息了。第二天下午 2 点开始集中培训,主要培训防护服的穿脱,还有防控感染的一些知识。接到的通知是晚上 8 点上班,我们第一批进入病房的人员外面是 6 个,里面也是 6 个,从晚上 8点上班到夜里 2 点下班。我们到来以后,病房能够接收多少病人,名单就已经出来了。我们就按部就班地接收病人。大概 6 个小时的时间接受了 14 个病人。差不多48 小时内,我们苏州二队就把病房收满了。
我们的一日三餐,当地政府应该是在当时条件下倾尽所有地准备的。但我是北方人,吃不惯米饭。好在我们医院给我们准备了很多营养粉、麦片这些东西,我基本上主要吃麦片粥。
我们一家三口人在三个地方,我老公是在昆山被“关”了两个多月,我女儿是在英国被“关”了两个多月,我是在武汉,基本上就是靠语音、视频相互问候一下,思念肯定还是有的。孩子虽然二十几岁了,但是因为一个女孩子在外面,我和老公还是会时常给她做一些疏导工作, 帮助她渡过这个难关。所以,我们是排了班的,每天都要和她聊一个小时以上,互相鼓励支持。
把病人当家人
印象特别深的是病人太多了!举两个例子:我负责的床位上有一位 82 岁的老人,家里人基本上都在住院,他住在我们病区,肺部感染很重,早期也是打无创呼吸机的,但无创呼吸机不怎么耐受,我们就进去不停地劝慰他,让他去耐受。他人很瘦,好得也比较慢,肺部改善也不明显,但是情况还算好的。我们就经常去宽慰他,他总说:我相信你们,我一定能好。吃不下、喝不下,他只能硬吃硬喝。他是我们第一批收治的病人,也是最后一批送走的,但他是好转后走的。我想,只要人想活着,就要有信念,你要有想活下去的决心,你要配合, 你要坚强,你才能活下去。所以,我还是蛮敬佩他的。这是我们医生讲的依从性比较好的一类病人,比较坚强,这一类病人康复比较好。也有反面的例子,我们收治了一个 70 来岁的老人,年龄也不是太大,但比较肥胖,进来以后也是不太好,打了无创呼吸机,不耐受,很烦躁。我每一次只要在病房就进去看他,每一次看到他的时候,他都是把呼吸机拿掉了。呼吸机拿掉是很危险的,因为他的切口暴露在外了, 感染的风险就会非常大。每一次,我都要再帮他把无创呼吸机安安稳稳地戴上去,戴上去以后还是不耐受,怎么劝都不管用。后来,我们让他家里人打电话给他,但老爷子脾气很差,家里人劝也不听。后来, 这个老人病情越来越恶化,转到 ICU 去插管,最后还是不幸去世了。
王君磊在同济光谷院区重症病房
我们负责的床位大概收治了 15 个病人,基本上都是好转出院的。有一位老奶奶进来的时候,病情非常重,家里也没有人陪护,一度有休克的情况,吃饭也吃不下去。我是参与超声小组做检查的,她的血管容量很差,吃不下去,挂水也很困难。所以,我们也是每天都要去安慰她、鼓励她,哪怕是骗她,说:你好很多了,你 CT 做下来都很好, 一定要坚强。患者都喜欢听到好转的消息,我就像哄小孩一样,告诉她好转了,这样哪怕她好转了一小步,她自己感觉就像进了一大步。我还把我们医院发给我的营养粉送给她吃,她对我就比较依赖,缺什么东西都跟我要。我要进病房的话就给她带肥皂、牙刷、牙膏等。这位老奶奶后期恢复也是蛮好的,最终好转出院。
武汉的医生都是英雄
我们医生治疗组是没有当地医院辅助的,当地医院的医生主要是在医疗程序上给我们一定的辅助,比如病历的使用、程序的使用等。晚上,我会跟他们聊聊天,聊聊武汉的一些疫情,了解一下前期的一些情况,聊聊家庭生活。
克服“高原反应”
关于这个防护服,我估计我们昆山 ICU 是所有医院穿防护服穿得最多的,因为很多病人都在我们这边治疗。对我来讲,在穿脱防护服方面是没有任何困难的。所以,我们昆山整个医疗队穿脱防护服都是我来培训的。我们过去穿防护服操作,可能只要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现在最长要穿 6 个小时。我们是负压病房,而且是单向负压病房,没有进气口,只有出气口。单向负压病房的大气压本就是低的,它的氧浓度也没有人检测过是多低,再加上防护服,我大概算了一下,我们可利用的氧浓度就相当于在高原上。我们穿上防护服以后,又要戴一层 N95 口罩,大概是12% 左右的氧浓度,相当于你在 5000 米以上的高原行走,所以我也体会到了“高原反应”。我身体条件应该还算可以,“高原反应”一开始没有什么感觉,就是觉得护目镜压着痛得要死。后来收集了一些资料,大家共同交流,才明白这就是缺氧和二氧化碳滞留的一种表现。我们出病区就直接回酒店。回到酒店,其实人没有想象的那么疲劳,而是处在一种缺氧的兴奋中。人缺氧以后,大脑处于一个兴奋状态,但突然呼吸到新鲜空气,就睡不着觉了。不管怎样, 我们最后克服了高原反应,完成了任务。
出院的病人对我们的感激都是百分之百真诚的。他们住到医院以后,就能得到治疗,自己就感觉是非常幸运的。而且我们国家是有病必治,在疫情面前,患者的生存权利得到了保障。不管你是患病到什么程度,我们都要全力救治。不管你是哪一个年龄阶段的,只要能抢救, 我们都去抢救。患者进来以后,依从性不好的病人很少。个别病人依从性不好,医生劝说后,也会慢慢配合。关于治疗效果呢,我觉得我们队在整个光谷院区应该是名列前茅的。
想去武大看樱花
我在武汉的生活就是两点一线,从酒店到医院,再从医院到酒店, 坐在大巴车上来来回回。我们刚来的时候,正是樱花开放的季节,本来想申请去武大看樱花的,可惜没有成行。我说了一句蛮搞笑的话:来武汉就是走了一条街道,别的啥也没看到。平时,我们活动的范围就是来去100 米,我对武汉50多天的印象就是那条街道,还有光谷医院,以及我们住的禧玥酒店。我想如果有机会,我还是要去武大看樱花的。
王君磊夫妇
党和政府以及武汉人民给予我们的荣誉和支持很多。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鹦鹉洲大桥,还有沿途欢送我们的武汉人民,他们向我们挥手致意。回来以后,我们在苏州隔离。酒店里的阿姨们说:“你们是从武汉回来的,你们都是英雄。”听了这话,我很感动。后来,朋友间吃饭,他们开玩笑说:“你这次去武汉得到了什么?”我说:“别的不说,得到了‘英雄’的称号,也是挺自豪的!”
这一次武汉之行,对我的人生没有太大的影响,我照旧又回到了临床一线。这一次,我们国家很关注这个疫情,很多事情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比如现在饭店都开始提倡使用公筷了。我相信,我们国家会越来越好的。
我的人生感悟,就是过好每一分钟。
采访手记
整理:宋鸿根
服务热线: 0512-57559009
母婴热线: 0512-57026117
东部新院区:昆山市前进东路566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3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苏ICP备14019617号